外科急性腹痛為外科常見臨床癥狀之一,可表現為急性和慢性,其病因復雜,多數為器質性,也可能為功能性。可發生于腹部損傷及多種腹部疾病如、腸梗阻闌尾炎、膽道疾病及胰腺炎等。護理人員對病情的嚴密觀察,能為醫生提供早期疾病演變的信息,使其得到及時搶救與治療。急性腹痛是指病人自覺腹部突發性疼痛,常由腹腔內或腹腔外器官疾病引起。
1 外科急性腹痛的觀察要點
1.1生命體征的觀察 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血壓下降,脈搏快弱,脈壓縮小,呼吸急促或腹式呼吸減弱等均是腹部病變加重的表現,其中血壓、脈搏的變化是極為重要而又簡便易行的觀察項目,特別是對于腹部閉合性損傷疑有實質臟器破裂者,可以反映病人失血程度及血容量變化。一般來講,休克早期血壓下降之前常出現脈搏細而速,休克晚期因心搏無力,故脈搏弱而慢。但對于一些失血量較少的病人,機體有一定的代償能力,故血壓、脈率并不一定能及時反映機體失血情況,而只能作為參考指標,決不能因為血壓、脈率的所謂正常而掉以輕心。對于體溫的觀察,外科急腹癥常無明顯高熱,反復發作的寒戰、高熱是菌血癥的特征,在闌尾炎時伴有此征常提示有闌尾穿孔合并腹膜炎;在膽道系統疾患中,寒戰、高熱加上黃疸和低血壓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表現。
1.2一般情況的觀察 包括面色、體位、姿勢、神志、皮膚血運溫度及有無出血點、瘀斑、尿量等。精神狀態的改變是休克早期出現的癥狀,它能反映大腦血供情況,結合對血壓、脈搏及皮膚血運溫度的觀察,可判斷病情進展情況。尿量是反映腎臟血液灌流情況的指標,并可由此推測生命器官血液灌流情況。失血時可因機體應激反應或感染性休克時毛細血管擴張所致腎血流量減少,早期即出現尿量減少,故患者入院后在記錄尿量的同時,還要注意尿色,如為血尿,則可能為泌尿系統疾病。此外,還要注意皮膚情況,如有黃疸,則提示有膽道梗阻的可能,黃疸越深,說明梗阻越重。如果是過敏性紫瘢,在出現腹痛時,可同時出現皮膚瘀血及紫癜,仔細觀察有助于鑒別診斷。
1.3腹痛及伴隨癥狀的觀察 腹痛的性質、部位、程度,早期病人述說疼痛處往往是病變臟器的部位。在觀察中要做到全面、仔細、動態地觀察,在病人主訴的基礎上密切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記錄疼痛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發展過程以及疼痛的規律性、痛點轉移性和病人對疼痛的反應,同時在觀察時還要注意觀察一個完整的疼痛周期及伴隨癥狀的改變。
1.4腹部體征的觀察 注意有無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癥狀,可隨病情的輕重、早晚期和原發病因而有所變化。患者常采取仰臥式,兩下肢屈曲,不敢移動的強迫體位以減輕疼痛,腹式呼吸減弱甚至消失,腹部有壓痛,局限性者壓痛固定在一個區內,彌漫性者幾乎全腹有壓痛和腹肌緊張、反跳痛,在原發病灶處尤為明顯。腹肌緊張的程度與患者胖瘦、年齡、病因、刺激物性質有關。
2 外科急性腹痛的護理要點
急性腹痛大多需要禁食一段時間,且常需胃腸減壓,因此,應保持胃腸減壓管道暢,觀察引流物量及性質,及時遵醫囑補液以維持生理需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特別是對休克患者要建立兩條靜脈通路,一路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另一路擴容使用,按醫囑給予生理鹽水、低分子右旋糖酐、足量抗生素、止血藥等,以疏通微循環,防止休克進一步發展。
病人須臥床休息,切忌走動或隨意搬動,以免加重病情。對于診斷未明確的急性腹痛病人,觀察期間應盡量避免使用嗎啡、杜冷丁或其他鎮痛劑,以免掩蓋腹部體征,延誤診斷和治療[1]。禁止灌腸及服用瀉藥,防止有大腸損傷時而加重腹腔污染。重視心身整體護理,根據病情一旦決定手術,應迅速做好術前準備。
術后護理:①定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做好記錄。②了解麻醉方法、病情及手術方法,做好腹部各種導管的護理。③觀察腹部情況,腸蠕動,肛門排氣的時間,作為進食的參考。④術后血壓平穩,病人可取有效的半臥位,并鼓勵與幫助其多翻身,早期下床活動。其意義為利于腹腔引流和減少毒素吸收,改善肺部氣體交換,增加肺活量,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預防肺部并發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腹脹,增進食欲,預防腸粘連;促進血液循環,減少靜脈瘀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2]。⑤注意體溫觀察:術后48小時內體溫不超過38℃為吸收熱,如38℃以上且持續升高,提示腹腔感染可能,應及時查看傷口、敷料,有無紅腫、滲出,配合醫生做妥善處理。⑥對重危病人應注意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腎功能的變化,注意用藥反應,重點是造血、泌尿、消化三系統的反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