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WHO國際藥物監(jiān)測合作中心的規(guī)定,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或功能恢復期,所用藥物在正常用量情況下引起的一種有害且非預期的反應。由用藥不當所引起的反應,如用錯藥物及劑量、濫用藥物、自殺性過量服藥等不包括在內。我國所制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察報告制度》(草案)中明確規(guī)定不良反應的具體范圍為:①所有危及生命、致殘直至喪失勞動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應;②新藥投產(chǎn)使用后所發(fā)生的各種不良反應;③疑為藥品所引致的畸形、突變、癌變;④各種類型的過敏反應;⑤非麻醉藥品產(chǎn)生的藥物依賴性;⑥疑為藥品間互相作用導致的不良反應;⑦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應。 武漢市第三醫(yī)院皮膚科彭才智
藥疹(drug eruption)則是主要發(fā)生在皮膚及(或)黏膜上的藥物不良反應,故亦稱藥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或稱為皮膚藥物反應(cutaneous drug reactions,CDR),即藥物通過內服、注射、吸入、灌腸、栓劑使用,甚至通過破損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后,在皮膚粘膜上引起的炎癥性皮疹,嚴重者尚可累及機體的其他系統(tǒng)。據(jù)統(tǒng)計,藥疹占ADR的1/4-1/3,新加坡衛(wèi)生部藥物警戒權威機構統(tǒng)計2003年藥疹占ADR中46。藥物不良反應由來已久,但在20世紀后期以來,醫(yī)藥學高度發(fā)達,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不但發(fā)病率逐漸增多,新型的藥物反應也在不斷的出現(xiàn)。因此,ADR是一類不斷發(fā)展的疾病,需要我們更多的去認識。
皮膚是ADR中最常累及的器官,藥疹在ADR中最為常見,波士頓藥物監(jiān)測協(xié)作組在37000名住院患者中統(tǒng)計醫(yī)院常用藥物的藥疹發(fā)生率為2%。Hunziker等(1997)報告了瑞士3家醫(yī)院1974-1993年20年中藥疹患者數(shù),在48005住院患者中有1317人(2.7%)發(fā)生過藥疹。最常見的致病藥物為青霉素及磺胺類,最常見的反應類型為斑丘疹形皮疹(91.2%)及蕁麻疹形皮疹,與上述波士頓調查結果相似。而在法國,一項大規(guī)模研究報告在住院病人中,藥疹發(fā)病率約0.5,外科病人中則為0.01。但僅有約55患者可確定藥疹的發(fā)生與一種特別的藥物有關。在臨床表現(xiàn)中,主要為單純的發(fā)疹型(75-95)及蕁麻疹型(5-6)。
嚴重的藥疹比較少見,Roujeau等(1990)及Schof等(1991)分別報告了在法國和德國所作的5年基于人口調查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發(fā)生率在法國為1.2/100萬,在德國為0.93/100萬。Rzany等(1996)通過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Stevens-Johnson綜合癥(SJS)、TEN、SJS/TEN重疊)發(fā)生率在德國為1.53/100萬。Chan等(1990)報告了美國部分城市1972―1986年嚴重藥疹發(fā)生率,在20~64歲組為1.8/100萬,而20及65歲組則分別為7/100萬及9/100萬,最常見的致病藥物為苯巴比妥、呋喃妥英、復方磺胺甲惡唑、氨芐西林及羥氨芐西林等。
上海市幾所大醫(yī)院皮膚科協(xié)作先后對1949-1954年的20萬、1955-1958年的28萬及1982-1986年的38萬門診初診患者皮膚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藥疹在初診患者中的比數(shù)分別占0.5%、1.2%及2.37%。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一) 病因
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華山醫(yī)院皮膚科統(tǒng)計的致病藥物主要有4大類:以磺胺類占首位(21.6%),其余依次為阿司匹林、安乃近為首的解熱鎮(zhèn)痛劑(14.3%),青霉素為首的抗生素制劑(12.3%) 及苯巴比妥為首的鎮(zhèn)靜安眠劑(11%)。到90年代初統(tǒng)計則以抗生素類占首位(25%),而其中以頭孢菌素占多數(shù);抗痛風藥(別嘌呤醇)與抗生素類并列(25%),其余依次為解熱鎮(zhèn)痛劑(19.2%)、鎮(zhèn)靜抗驚厥劑(13.5%)及磺胺類(11.5%)后者均為復方新諾明SMZ+TMP)。這與60年代初的統(tǒng)計有了較大變化。除上述幾大類,報道較多的還有痢特靈、非類固醇抗炎劑、噻嗪類、普魯卡因、免疫抑制劑、抗癌藥及血清生物制品等。中草藥制劑誘發(fā)的藥疹及其他不良反應相對較少。黃進華等選定1991-2002年《中華皮膚科雜志》等專業(yè)雜志作為資料來源,在共3 285 例藥疹中,致敏藥物所占比例如下:抗生素類藥物42. 25 %(1 388 例) ,解熱鎮(zhèn)痛類17. 32 %(569 例) ,磺胺類7. 76 %(255 例) ,鎮(zhèn)靜安眠及抗癲癇類6. 39 %(210 例) ,異種血清及疫苗類3. 14 %(103 例) ,中藥類4. 47 %(147 例) ,別嘌呤醇5. 63 %(185 例) ,喹諾酮類2. 41 %(79 例) ,其它10. 62 %,(349 例) 。常見引起不同類型藥疹的藥物見表1。
表一:引起藥疹的常見藥物
藥疹類型
常見藥物
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
苯妥英鈉、非甾體抗炎藥、別嘌呤醇、磺胺、呋喃坦啶、柳氮磺胺吡啶、青霉素、鏈霉素、阿莫西林、鹽酸哌唑嗪、噻苯達唑等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
青霉素、磺胺、對氨基水楊酸、砷劑、金化合物、汞制劑、異煙肼、氯磺丙舒、酚噻嗪等
多形紅斑型藥疹
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鏈霉素、磺胺、柳氮磺胺吡啶、四環(huán)素、二甲胺四環(huán)素、灰黃霉素、酮康唑、苯妥英鈉、酚噻嗪、非甾體抗炎藥、氨甲喋呤、炔雌醇、可待因、甲氰咪呱、速尿、別嘌呤醇等
麻疹型、猩紅熱型藥疹
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氯霉素、磺胺、灰黃霉素、氨基水楊酸、抗驚厥藥、抗組胺藥、氯噻嗪、胰島素、白消安、酚噻嗪類、砜、硫氧嘧啶、別嘌呤醇等
蕁麻疹型藥疹
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磺胺、灰黃霉素、水楊酸鹽、酚噻嗪、胰島素、巴比妥酸鹽、吲哚美辛等
固定型藥疹
四環(huán)素、二甲胺四環(huán)素、磺胺、三甲氧芐氨嘧啶、甲硝唑、口服避孕藥、巴比妥酸鹽、水楊酸鹽、非那西汀、酚噻嗪、安替比林、奈普生、導眠能、安眠酮、金、奎尼丁等
濕疹型藥疹
胂凡納明、氯丙嗪、異丙嗪、氯噻嗪、水合氯醛、眠爾通、新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磺胺、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普魯卡因、雷鎖辛、維生素B1、碘化物、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氨茶堿等
紫癜型藥疹
抗生素類、巴比妥類、非甾體抗炎藥、利尿藥、奎寧等
痤瘡型藥疹
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雄激素、苯妥英鈉、異煙肼、氟哌啶醇等
膿皰型藥疹
大環(huán)內酯抗生素、β-內酰胺抗生素、某些生物制劑如粒細胞、巨噬細胞集刺激因子等
(二) 發(fā)病機制
藥疹的發(fā)病機制很復雜,大體可分為免疫性(變態(tài)反應性)和非免疫性(非變態(tài)反應性)兩類,前者為主導。還與很多其他影響因素有關。
1、 免疫性反應機制
某些藥物如血清、疫苗及其它一些生物制品等,其本身即可作為完全抗原。但更多的藥物本身無抗原性(免疫原性),這些小分子物質在體內與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等以共價鍵結合后,成為完全抗原,從而引起變態(tài)反應。
變態(tài)反應性藥疹有以下特點:①正常用藥情況下,藥疹只限于某些有過敏性體質的患者用某一些藥物后;②皮疹輕重與藥物的藥理作用及用量無相關性;③有一定潛伏期,第1次用藥后需經(jīng)過4~25天,已致敏者,再次用藥后,多在24小時內發(fā)生;④可有交叉過敏及多元過敏現(xiàn)象;⑤抗過敏藥物特別是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效。
變態(tài)反應型 藥物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
第Ⅰ型 過敏性休克、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等
第Ⅱ型 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第Ⅲ型 血清病樣綜合征、血管炎及遲發(fā)性蕁麻疹等,患者可有關節(jié)炎、腎炎及發(fā)熱
第Ⅳ型 接觸性皮炎型或濕疹型藥疹、麻疹樣型藥疹及剝脫性皮炎等
肉芽腫反應 局部使用金屬,注射一些填充物質如礦物油、透明質酸酶等可引起肉芽腫反應。長期用溴劑者可發(fā)展成肉芽腫樣損害。
光敏反應 光敏感性皮炎型藥疹等
2、 非免疫性反應機制
某些藥物本身固有的藥理學作用、毒性作用、生態(tài)失衡及酶系統(tǒng)的干擾等,都可能引起皮膚病變,有以下幾種機制:(1)免疫效應途徑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藥物如嗎啡、可待因可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有些藥物(如阿斯匹林及其它非甾體類抗炎藥)改變花生四烯酸的代謝途徑,即抑制環(huán)氧化酶,使花生四烯酸產(chǎn)生前列腺素減少;(2)藥物蓄積或過量,如長期服用阿的平引起全身皮膚黃染,服用白血寧(氨喋呤)常引起皮膚出血;(3)藥物的副作用及生態(tài)失衡,如細胞毒藥物引起脫發(fā),應用廣譜抗生素可發(fā)生皮膚黏膜念珠菌??;(4)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可促進或抑制其它藥物的排泄或降解;(5)藥物可以引起已存在的皮膚病激發(fā)如β-阻滯劑可引發(fā)銀屑病樣皮炎。
3、影響因素
(1)制劑 如油劑青霉素較水劑青霉素容易致敏;非結晶型胰島素較結晶型胰島素容易致敏,據(jù)分析這種情況可能與其賦形劑有關。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制劑多含有多種不同的賦形劑或添加劑,其中諸如某些色素、香料、高分子油脂、溶媒等都有可能成為致敏因素如1937年美國市場上出售一種磺胺制劑,用二乙烯乙二醇(diethyeneglycol)作溶媒,結果不少服用者因此而致死;在加拿大有100多種藥物含有可誘發(fā)哮喘的酒石黃(tartragine)作為著色劑。藥物制劑中因制作工藝問題可能混入某些雜質,亦可能成為引發(fā)ADR潛在因素,如青霉素反應之多,有認為與其含有蛋白性雜質有關。
?。?)給藥途徑 一般而論,藥物外用比內服比較容易引起反應,如磺胺類、抗組胺類藥物即有此情況;注射比口服較易引起反應,如抗生素類。皮膚試驗(劃痕、皮內)、眼結膜滴藥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反應。藥物的局部外用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統(tǒng)稱為接觸性皮炎,但也偶有因藥物吸收而以前全身性甚至是嚴重的藥疹。
?。?)用量與療程 用藥劑量過大可能引起ADR甚至致死。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采用“短程銻劑療法”治療日本血吸蟲病,將1個月的劑量集中在3-7天內用完,在治療中產(chǎn)生大量的藥疹,發(fā)生率高達30―40%,顯然與用量過大有關。一些藥物即使有毒性,但若患者因治療需要而必須長期用藥,如一些癌癥患者接受化療藥物,因長期應用而引起各種不良反應者相當多見。此外,對于有過敏體質的人,同一種藥物的頻繁反復使用,或幾種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引發(fā)藥物反應的可能性勢必增加,出現(xiàn)交叉過敏或多元性敏感。
?。?)藥物化學特性 藥物的化學結構不同,其致敏性不同,一般而論,高分子量生物制品較低分子量化學藥物容易致敏;有機性化學藥物較無機性化學藥物容易致敏;人工合成藥較天然藥物容易致敏;重金屬鹽類藥物較輕金屬鹽類藥物容易致敏;在鹵素化學藥物中,碘化物較溴化物容易致敏,而氯化物則極少過敏。
此外,一種藥物導致過敏,并非決定于該藥物的全部組成部分,而往往只決定于該藥物中某一特定的化學結構,即抗原決定簇(determinant).因此,在一些不同藥物之間由于具有相同的抗原決定簇,即可發(fā)生交叉過敏(cross-sensitivity),如磺胺類與普魯卡因,均具有苯胺結構,氯丙嗪與異丙嗪(非那根),均具有酚噻嗪結構。青霉素與第一代頭孢菌素發(fā)生交叉過敏率可高達50%以上,而與第二代、第三代發(fā)生交叉過敏的概率則明顯減少。
?。?)體質因素 個人有過敏性疾患史者,其藥物過敏發(fā)生率較無過敏史高4-10倍;親代有過敏史者,藥物過敏發(fā)生率較親代無過敏史者高1倍;有異位素質家族者,其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發(fā)生率比無異位素質家族史人群高2-3倍。
此外,營養(yǎng)不良或貧血對一些免疫抑制劑或抗癌藥易發(fā)生ADR;精神緊張、情緒不佳時,用藥易發(fā)生不良反應。
?。?)外界環(huán)境 如病毒感染可導致患者對氨芐青霉素發(fā)生過敏反應;部分藥物用后經(jīng)日光、紫外線照射后可誘發(fā)光毒性和光敏性藥疹。用于靜脈滴注的葡萄糖溶液,因真菌、細菌污染,特別在夏季,并非罕見;因保管不善或存放環(huán)境不佳而導致藥物變質,均應予以注意。從事藥品研究和生產(chǎn)的人員,由于接觸(皮膚、呼吸道)某些原料、中間體或成品可產(chǎn)生藥疹、哮喘或其他毒副藥物反應。
【臨床分型】
藥疹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外觀多無特殊性,可模擬多種皮膚病。藥疹可累及皮膚、黏膜和各個系統(tǒng),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較常見的幾種類型如下:
1、 固定型藥疹
此型是藥疹中較常見的一種,常由磺胺類、解熱鎮(zhèn)痛類、巴比妥類等藥物引起。皮疹可發(fā)生于全身各處的皮膚和黏膜,尤以口唇、口周、外生殖器部位多見。皮疹形態(tài)特殊,典型表現(xiàn)為單個或數(shù)個水腫性紅斑,圓形或橢圓形,境界清楚,重者紅斑上可有水皰、大皰(圖16-1)。自覺瘙癢。停藥后一周左右紅斑可消退,留有色素沉著,不易消退。外陰部皮損易發(fā)生糜爛,疼痛難忍,病程較長。再次服藥時,在原皮疹處出現(xiàn)擴大的紅斑,并可有新出皮疹,個別重者可泛發(fā)全身,迅速出現(xiàn)彌漫性紅斑,繼而發(fā)展為大皰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
2、 蕁麻疹及血管水腫型藥疹
引起此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青霉素、阿司匹林、血清制品及磺胺等。皮疹表現(xiàn)為大小不等的風團,持續(xù)時間較長。血管性水腫可單獨發(fā)生,也可與蕁麻疹伴發(fā)。若發(fā)生喉頭水腫,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病樣癥狀,如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停藥后1周至數(shù)周上述癥狀可消失,但蕁麻疹可持續(xù)很長時間,轉為慢性蕁麻疹。
3、 猩紅熱樣或麻疹樣型藥疹
本型藥疹較常見。易引起此型藥疹的藥物有青霉素、磺胺、巴比妥等。皮疹多突然發(fā)生,遍及全身,形態(tài)與猩紅熱、麻疹皮疹相似,但色澤鮮紅,瘙癢明顯。可伴有發(fā)熱,但患者一般情況較好,多無頭痛、惡心等中毒癥狀,內臟一般不累及。停藥后1~2周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
4、 多形紅斑型藥疹
常由磺胺類、解熱鎮(zhèn)痛類、巴比妥類及青霉素等藥物引起。皮疹表現(xiàn)為豌豆大至蠶豆大水腫性紅斑、丘疹,圓形或橢圓形,中央可有水皰,對稱分布于四肢。自覺瘙癢。部分患者口腔及外生殖器黏膜受累,發(fā)生糜爛,引起疼痛。藥物引起的多形紅斑與其它原因引起者較難鑒別,但前者虹膜狀或靶形紅斑多不典型,且損害分布彌漫。
少數(shù)患者皮疹泛發(fā)全身,出現(xiàn)大皰、糜爛及滲出,并累及眼、口、生殖器黏膜,高熱、寒戰(zhàn)等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多有呼吸道、肝、腎損害,稱為重癥多形紅斑,亦稱Steven-Johnson綜合征。本型預后差,可致死。
5、 濕疹型藥疹
外用藥物如青霉素、磺胺等可引起局部皮膚接觸過敏,發(fā)生接觸性皮炎,再次內用該藥物或結構類似藥物時,在原皮疹部位發(fā)生濕疹樣皮疹,并可泛發(fā)全身。病程較長,常持續(xù)1個月以上。
6、 紫癜型藥疹
常由抗生素、奎寧、利尿藥等引起。紫癜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與多形紅斑型藥疹、猩紅熱樣或麻疹樣型藥疹伴發(fā)。藥物引起的紫癜因機制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一類是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不隆起于皮膚表面,好發(fā)于小腿;另一類是血管炎引起的紫癜,稍隆起,好發(fā)于關節(jié)周圍,常伴發(fā)風團或紅斑,中心可有水皰或血皰。少數(shù)患者可有腹痛、血尿、便血等。
7、 大皰表皮壞死松解型藥疹
是最嚴重的藥疹之一,較少見,引起本型藥疹的主要藥物以解熱鎮(zhèn)痛類、磺胺類、巴比妥類藥物及抗生素等常見。
本型藥疹的特點是發(fā)病急,進展快,皮疹開始為片狀紅斑,迅速遍及全身,繼而發(fā)生松弛性大皰,表皮極易擦破,露出大面積紅色糜爛面,似燙傷樣,重者體無完膚。疼痛劇烈。黏膜常受侵犯,眼、口、鼻、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均可剝脫。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常有高熱、關節(jié)疼痛、嘔吐、腹瀉等。內臟器官常受累,表現(xiàn)黃疸、肝功能異常、蛋白尿、水電解質紊亂等。
病情輕者多于1個月內痊愈,如有嚴重并發(fā)癥,以及治療不及時者可導致死亡。
8、 剝脫性皮炎型(紅皮病型)藥疹
本型是重癥藥疹之一,發(fā)病率不高。引起本型藥疹的常見藥物有巴比妥類、磺胺類、解熱鎮(zhèn)痛類等藥物。多發(fā)生在長期用藥后,一般潛伏期較長,如是初次用藥,多在20天以上。皮損表現(xiàn)為初起于面部、四肢水腫性紅斑,迅速遍及全身,尤以面部腫脹顯著??捎忻訝€、滲出、結痂,皺褶部位多見。繼而大片皮膚脫屑,肢端呈手(襪)套樣角質剝脫(圖16-2)。病程較長,數(shù)月后紅斑消退,脫屑減少,漸恢復正常。常伴明顯的全身癥狀,發(fā)熱、畏寒、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嘔吐、頭痛等。內臟器官受累較多見,可有肝腫大、黃疸、血尿、蛋白尿等。若搶救不及時,可死于全身衰竭、尿毒癥、心力衰竭、肝昏迷以及繼發(fā)感染等。
9、 光敏感性皮炎型藥疹
內用或外用光敏感性藥物,經(jīng)日光照射后,在面部部位以及遠隔曝光部位皮膚發(fā)生光敏感性皮炎。常見的光敏感藥物有磺胺類、喹喏酮類、異丙嗪、四環(huán)素、灰黃霉素以及補骨脂等。
藥物引起的光敏感性皮炎有二種,一種為光毒性反應,表現(xiàn)為曝光部位發(fā)生曬傷樣紅斑,重者可出現(xiàn)水腫、水皰,消退后留色素沉著;另一種是光變態(tài)反應性皮炎,表現(xiàn)為日曬部位及未經(jīng)日曬的遠隔部位發(fā)生濕疹樣皮疹。停藥后可持續(xù)數(shù)周。
10、痤瘡樣藥疹
表現(xiàn)為毛囊性丘疹、膿皰,與尋常痤瘡相似,但皮疹形態(tài)較單一,粉刺少見。多見于長期服用雄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碘劑、溴劑、皮質類固醇激素、雷米封以及避孕藥的患者。多于服藥1~2個月以上發(fā)生,病程較長,停藥后可遷延數(shù)月。
11、泛發(fā)性膿皰型藥疹
常急性起病,始于面部及皺褶處,迅速波及全身。表現(xiàn)為針頭至粟粒大膿皰,停藥后幾天內迅速干涸、脫屑。伴發(fā)熱、寒戰(zhàn)??捎煽股?、卡馬西平等要引起。
藥疹表現(xiàn)多種多樣,除上述幾種常見類型外,尚有苔蘚樣型藥疹、紅斑狼瘡綜合征以及色素沉著等。
三、實驗檢查
1、血常規(guī) 白細胞可增多,常半嗜酸細胞增多。個別白細胞減少。
2、若內臟損害,可有肝功能異常、血尿、蛋白尿、腎功能異常等。
3、致敏藥物的檢測
?。?)皮膚試驗
?、賱澓?、挑刺(prick)或皮內試驗 陽性反應提示皮膚對該藥過敏,但口服或注射給藥不通過皮膚,可不引起反應。另一方面,皮試陰性后給藥發(fā)生反應的亦非少見。許多例青霉素藥疹,都是在皮試陰性后給藥引起的。再者,皮內試驗的危險性與再暴露試驗基本一樣,進行前要采取預防措施。而且對某藥反應的患者,常不一定對該藥本身而是對它的代謝產(chǎn)物過敏。例如對青霉素反應的,常是對它的衍生物青霉酸基團而不是對青霉素本身過敏。還有的藥疹是對藥物所含雜質而不是對藥物本身的反應。
?、谄ご霸囼?skin window test) 將被試藥物放在幾毫米擦傷的正常皮膚上,覆以蓋玻片,對藥物敏感的患者局部發(fā)生炎性反應后,蓋玻片上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波動于0.20-0.95,而對照組則在0-0.07之間,但試驗結果常不可靠。
?、郯哔N試驗 對固定性藥疹、濕疹型藥疹的診斷有一定價值,對其他類型藥疹的診斷無用。
?。?)特異性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致敏藥物與患者白細胞共同培養(yǎng),觀察淋巴細胞母細胞樣轉化情況。因確定的致敏原難以肯定,且假陰性較多,故其診斷價值有限。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體外培養(yǎng)的致敏淋巴細胞在致敏藥物作用下,釋放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本試驗主要檢測T細胞功能,抑制試驗陽性提示對該藥物遲發(fā)超敏反應的存在。
?。?) 嗜堿粒細胞脫粒試驗
致敏藥物與患者的特異性IgE抗體起反應,使嗜堿粒細胞脫顆粒,若脫顆粒細胞計數(shù)達50%以上即為陽性。對診斷I型反應有一定幫助。
?。?)被動轉移試驗(Pransnitz―Küstner test)
患者血清中的IgE抗體可轉移到正常人局部皮膚,借此可間接測定致敏藥物,主要適用于I型藥物反應。
(6)放射性變應原吸附試驗(radioallergosorbent test RAST)
用于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將致敏藥物與患者血清相加,如血清內含有針對該致敏藥物的IgE抗體,則兩相結合,再加入以同位素標記的抗血清,則三者結合成帶放射性的復合物,用伽瑪計數(shù)儀測定其具體放射量,據(jù)此測定患者是否對該藥物過敏及其敏感的程度。RAST可能是現(xiàn)有的檢測特異性IgE抗體最精確和敏感的試驗技術。
【診斷與鑒別診斷】
藥疹的診斷主要根據(jù)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主要依據(jù)如下:
1、 發(fā)病前有明確的用藥史;
2、 有一定的潛伏期,若為初次用藥,一般7~10天發(fā)生,長者可達20天,若重復用藥,則在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內即發(fā)生,多在24小時以內;
3、 起病急,除固定型藥疹外,皮疹多泛發(fā),對稱分布,色澤鮮艷;
4、 瘙癢明顯;
5、 一般停用致敏藥物后可很快消退,再用該藥或結構類似藥物后可再發(fā);
6、 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過敏藥物治療效果好。
在臨床上,由于藥疹形態(tài)學上的多變性需和一些疾病鑒別。
對發(fā)疹型藥疹,應特別注意和一些發(fā)疹性傳染病相鑒別,如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紅斑型藥疹需與麻疹或猩紅熱相區(qū)別,麻疹有發(fā)熱和上呼吸道癥狀,發(fā)熱2-3天頰粘膜可見koplik氏斑,常在發(fā)熱4-5天出疹,有出疹順序:常有耳后向頸部前額蔓延,逐漸波及面、肩、胸背、腹、四肢及全身。皮疹最多時體溫達最高峰。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分類中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猩紅熱患者發(fā)疹前有高熱,咽痛扁桃體腫大,皮疹由頸后迅速蔓延至全身,在彌漫潮紅基底上密集斑點,疹間無正常皮膚。特征性體征有口周蒼白環(huán)、草莓舌、Pastia征(肢體皺褶處線狀壓不褪色紅斑),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中性白細胞比例增高。咽培養(yǎng)可見乙型溶血鏈球菌。但在臨床上,一些患者由于曾使用疫苗等原因皮疹不典型,特別是一些患者先有“上感”或“扁桃體炎”病史,再服藥物,此時麻疹樣或猩紅熱樣藥疹與麻疹或猩紅熱鑒別需結合癥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仔細斟酌。因一旦誤診,以皮質類固醇為主的藥物治療將會給麻疹或猩紅熱帶來嚴重的后果。
大皰性藥疹:重癥多形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 major,EMm)、Stevens-Johnson綜合癥(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bullous epidermal necrolysis,BENL),鑒別如下:
因素
?。牛停?/P>
?。樱剩?/P>
TEN
病因
病毒、支原體為主;藥物少見(約10)
藥物為主(>50)
藥物為主(>90)
年齡
?。福埃迹矗?歲
50<40
?。罚担荆矗皻q
性別
男性多見
女性略多見
女性多見
皮損特點
典型靶樣皮疹或高起的非典型靶樣皮疹,可伴少量皰疹、大皰
紫癜性斑疹和(或)扁平的非典型靶樣皮疹,常伴泛發(fā)大皰,表皮剝脫<10BSA
同SJS,松弛性大皰廣泛,表皮剝脫〉30BSA
皮損分布
肢端為主
軀干為主
頭面、軀干、四肢
局部癥狀
瘙癢或灼熱
灼熱或灼痛
灼痛或觸痛
黏膜損害
+++
?。?/P>
?。颍?/P>
組織病理
表皮壞死(+),
真皮炎癥顯著
表皮壞死(++)
表皮下皰
表皮壞死(++++)
病死率
約1
約5-6
約25-40
(摘自《重癥大皰型藥疹研究進展》,王俠生,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年33卷第4期)
大皰性藥疹除需與上文所述的重癥多形紅斑等相鑒別外,還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大皰性疾病鑒別。如天皰瘡,后者起病較慢,大皰多發(fā)生于正常的皮膚上,組織病理見表皮內水皰,棘層松解,Tzanck細胞,直接免疫熒光IgG、C3沉積,易于鑒別。金葡菌性燙傷樣綜合征(Staphylococca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后者多發(fā)于嬰幼兒,成人少見,致病菌主要為凝固酶陽性噬菌體Ⅱ組71型葡萄球菌,由其產(chǎn)生的表皮剝脫毒素引起。皮疹為泛發(fā)松弛性大皰,尼氏癥陽性,有時皰液內可培養(yǎng)出致病菌。組織病理為表皮顆粒層水皰。
蕁麻疹型藥疹比較其他原因引起的蕁麻疹來說,一般發(fā)病較急,皮疹較重,顏色更為暗紅,消退較慢,可持續(xù)24小時以上。但大多時候鑒別意義不大。
剝脫性皮炎型藥疹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剝脫性皮炎鑒別。此類藥疹早期多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急性發(fā)病,發(fā)熱較為普遍,全身癥狀較重。需詳細詢問病史,如濕疹、銀屑病、毛發(fā)紅糠疹,并要排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
膿皰型藥疹需與角質層下膿皰病、膿皰型銀屑病等進行鑒別:角層下膿皰病是角質層下的淺表性無菌膿皰,好發(fā)于40歲以上女性,膿皰常為環(huán)形,四肢屈側及皮膚皺褶處多見,病程為慢性經(jīng)過反復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年,與前者的急性發(fā)病,有服藥史顯然有別;而膿皰型銀屑病常有尋常型銀屑病史,膿皰發(fā)生于紅斑基底上,結合特征性組織病理可作區(qū)別。
其他類型藥疹診斷時除皮疹外根據(jù)服藥史及潛伏期,再結合有關實驗室檢查進行鑒別。
【治療】
治療原則是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藥物,并促進致敏藥物排出,抗過敏治療及全身支持治療。
1、 輕型藥疹
這種藥疹多有自限性,停藥后很快能消退。一般可給予抗組胺藥、大劑量維生素C及鈣劑等。病情較重者,如猩紅熱樣或麻疹樣型藥疹,伴中高度發(fā)熱,可加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強的松30~40mg/d,待皮疹基本消退、體溫降至正常后逐漸減量至停藥。局部治療應根據(jù)皮疹類型選用粉劑、油劑或溶液,起止癢、消炎、消腫等作用。
2、重癥藥疹
重癥多形紅斑型、大皰表皮壞死松解型及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常合并高熱及肝腎等多臟器損害,死亡率高。應及時采用各種有效措施:
?。?) 抗組胺藥口服
?。?) 盡早足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可靜脈注射氫化可的松300~4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最好維持24小時。待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減量。病情重篤者可加大劑量,必要時可采用沖擊療法。
(3) 防治繼發(fā)感染
消毒房間及床單等物品以預防感染。如有感染,可選用敏感抗生素,注意避免交叉過敏及多元過敏。
(4) 積極治療內臟器官損害
(5) 支持療法
補充熱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癥等。
(6) 加強護理及局部治療
護理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節(jié)室溫,以免受涼。眼部護理要及時,以防粘連。
3、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是藥物過敏中最嚴重的一種反應,注射青霉素引起者最為多見。特點是發(fā)作快,多在用藥后立即或30分鐘以內發(fā)生。表現(xiàn)有氣促、呼吸困難,甚至窒息,以及面色蒼白、嘔吐、四肢厥冷、脈搏細數(shù)、血壓下降等,皮膚可起風團、紅斑。
治療的關鍵在于早診斷,立即停用致敏藥物,立即搶救。具體措施如下:
?。?) 使患者平臥
(2) 脫敏治療
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腎上腺素0.5~1.0ml,同時肌注地塞米松5mg,然后將氫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500~10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腎上腺素可15分鐘后視病情重復注射。
?。?) 保持呼吸道通暢
若支氣管痙攣嚴重,可靜脈注射氨茶堿0.25~0.5g。如有喉頭水腫應作氣管切開。
?。?) 補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藥物,糾正低血壓
(5) 糾正酸中毒及對癥處理
【預防】
藥物反應大多是醫(yī)源性疾病,雖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可以大大減少。
1、 杜絕濫用藥物;
2、 用藥前應仔細詢問患者是否有過敏體質及有無藥物反應史,勿再用該藥及與該藥結構類似的藥物;
3、 應用青霉素、普魯卡因、鏈霉素、血清制品之間,必須按規(guī)定方法作皮膚試驗。作皮試前應備好急救藥物;
4、 用藥期間密切觀察警告癥狀,作到早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