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體外系副反應(EPS)’:
大腦頂葉有個運動區,在那里有很多比較大的神經細胞,樣子像‘雪松’(上面小、下面大的圓錐體)那樣的錐體,所以叫做‘錐體神經元’。他們的功用是:啟動某種動作。舉個例:我們想彎曲右側肘關節,那就要大腦左側頂葉的運動區、負責肱二頭肌(上臂前側的肌肉)的錐體細胞(神經元)發出命令,由神經纖維傳達到肱二頭肌,讓它收縮。但是,與此同時,必須由錐體外系的神經元(在左側質―紋狀體部位)發出命令,讓肱三頭肌(上臂后側的肌肉)放松,否則彎曲右側肘關節的動作就沒法完成。‘錐體外系’起的是動作協調作用,負責傳送這種信息的、是多巴胺神經遞質。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顏文偉
精神分裂癥的關鍵之一,可能就在于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太多。在服用抗精神病藥后,多巴胺受體(可以看作‘信箱’)被阻斷,多巴胺發揮不了過多作用,精神癥狀就會好轉。在精神病態好轉的同時,負責動作協調作用的‘錐體外系’的功用,也被阻斷。于是,患者就會出現動作不協調的現象,顯得比較僵硬呆滯。走路時,兩手不會自由擺動,就像得了帕金森癥那樣。可以稱之為藥源性帕金森癥,也可稱為‘錐體外系副反應(EPS)’。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錐體外系副反應是由于多巴胺系統的水平下降、相對地顯得乙酰膽堿水平過高所引起的。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是:用苯海索(安坦)降低乙酰膽堿水平,達到新的平衡。苯海索本身會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口干、和視力模糊(由于瞳孔暫時放大),但不嚴重,停藥就好,沒有不良后遺。有人說,長期應用苯海索,有可能影響記憶,看來這個‘長期’是指幾年、十幾年;我們不應該因噎廢食。輕度的錐體外系副反應,沒有什么太大影響的話,可以不予處理;但是顯得呆滯、不太好看。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影響進食,那就必須處理,必須服用苯海索。
‘遲發性運動障礙(TD)’:
可能的機制是,長期應用抗精神病藥后、機體對于多巴胺變得過敏。調查研究發現,TD與藥物劑量沒有明確關系,但與應用的長期與否有關,與藥物的品種也有關系。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中,以氟哌啶醇最多,其次是氯丙嗪和奮乃靜。1980年代的調查,發現在長期應用這些藥物的長期住院精神病病人中,大概有9-25%出現TD的癥狀。在應用氯氮平的病例中,從來沒有過TD的報道。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中,以利培酮最多,也有發生于喹硫平等藥的;最近我見到的一些病例,是齊拉西酮所致。在全世界應用奧氮平的病例中,只有過3、4例TD的報道。就因為TD與藥物劑量沒有明確關系,所以,一般不主張把抗精神病藥作為安眠鎮靜之用。早在197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會就曾給美國醫學會其他科醫生發了幾百萬封公開信(當時還沒有電子郵件),呼吁不要隨便應用抗精神病藥,以免產生TD,因為TD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也就因為這個道理,美國FDA沒有批準‘黛立新’上市,因為它含有小量抗精神病藥,有可能在長期應用后出現TD。事實也正證明了這一點,在我院門診就見到一例。TD的早期表現是唇舌的蠕動,例如噘嘴、咀嚼樣動作等等;有的表現為手指的扭動;有的表現為斜頸;甚至更為奇特的軀體扭轉。這些動作都是‘不自主動作’,其特點是,不受意識控制;出現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不注意的肢體;在睡眠時完全消失。有稱可以應用大劑量維生素E進行治療。近年,對于斜頸,神經內科有應用‘肉毒素’注射的方法進行治療,的確也有明顯好轉的病例。由于對TD、目前還沒有較好的治療,只能采取及早停藥的方法。如果發現得早,一般有望在停藥幾月后自行消失;否則,便無治愈希望。至于泰必利等藥,只是掩蓋癥狀而已。這與應用較大劑量抗精神病藥、可以掩蓋癥狀一樣,并不是根本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