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方患過精神分裂癥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礙,所生子女的同病率比常人為高,盡管缺乏明確的預防措施,但鑒于心理應激能促發精神疾病,故減少對孩子的人為心理應激還是能做到的。南京腦科醫院精神科喻東山
一。學習
⒈超前學習培養:在學齡兒童或青少年,父母對孩子智力的過高期望,對孩子學習的過度培養,讓他先人一步,學有所長,這種“關心”的結果是減少了孩子的童趣,增加孩子的不高興,增加孩子的心理應激。要知道,你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脆弱,更經不起折騰,也許別的孩子經過這一折騰,成功了,事跡上報紙了;你再按照這一模式培養,孩子發病了,上精神病院了。報紙上介紹的神童,畢竟是低機率事件,常人去模仿,多半不能重復其結果,患過精神病的子女去模仿,引發精神病率就增加。
⒉對于功課要求:對于孩子的功課,只要能跟上大眾就可以,不完成基礎作業,當然要督促,你不督促,等到老師罵他,心理應激更大,等考不及格,心理負擔就更重;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經考到90分以上,還哭哭啼啼,說是沒考到班級第一名,這時你要警惕:不是好兆頭。孩子已有超常焦慮,你可不要認為她是“嚴于律己”喔!你要讓她降低要求:考到班級前5名就是尖子,考到前10名就是上乘。
⒊花錢上好學校:學校分好、中、差三等,你按照孩子的考分,讓他上相應的學校,他在班級是主體中的一分子,很容易跟上班級進度,發揮自己能力。如果你“黑心”,想讓孩子上比他考分高一級的學校,也許你花幾萬塊錢,找人讓孩子能擠進好學校。我告訴你,你辦了壞事。你只想到好學校的師資好,升學率高。你沒想到,你孩子是最低分進學校的,他在班上是差生,而老師是根據班上中等生水平來講授的,你的孩子通常跟不上進度,他可能屬于95%升學率剩下的那5%,所以,上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好學校,是促進發病的重要因素。
總之,對孩子這顆苗苗,我們負責澆水,幫助扶正,只要可能,盡量少剪枝。
二。情感
1.遇到困難找不找你?如果你的孩子一有困難,就向你求助。這說明,你是他的依靠,他通過你可以解除心理應激,你是他稱職的父母。如果他在外面闖了禍(例如,未婚先孕,那男的又跑了),他不跟別人商量,而是找你商量,說明你平時對他很好,他無論犯了什么錯或罪,你都會站在她一邊說話。你別嫌煩,這是他對你的信任,可別錯過幫助他的機會喔!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難,從不向你說,喜憂從不與聞。遇到災禍,寧可找朋友商量、借錢,天大的事也不向你開口、伸手。我告訴你,在他心里,告訴你是害多利少,即使你最后幫助他渡過了難關,也是在他受盡你的侮辱之后。當遇到心理應激時,別的孩子都向父母求援,而你的孩子不向你求援,這不是他內向,而是你平時對他不好,你這個父母不稱職。你不要說,“我對他挺好,比如說1,2,3…。”沒用,他不信任你,就是你不稱職的最好標準。當他在青少年期遇到困難時,少了父母的支持,心理應激比別人更難排解,促發精神病的機率就會增大。
孩子與鄰居、同學發生糾紛,許多家長不管有理沒理,為了息事寧人,總是責備自己的孩子,有時也因為是惹不起別人的緣故,這很好理解。但他們回到家里,關起門來,應跟孩子分析是非,不論孩子是對是錯,都要對孩子表示理解和安慰,并將在外人面前為什么要那樣說的原因,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在外遇到矛盾,父母內心是護著自己的,不管他們表面上說什么。可是,許多父母當著外人責備自己的孩子后,回家就不再提起,這讓孩子感到,將來在外遇到糾紛,父母都是責備自己的,故孩子在外再遇到困難,就不肯跟父母講。
聽過“子為父掩,父為子掩”的故事么?有人問孔子,“父親偷羊,兒子揭發他,好不好?”孔子說,“我們這里的人不是這樣的,我們這里的人是兒子幫父親說話,父親幫兒子說話。”強調親情大于公共規則。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有什么困難不敢跟父母說呢?
2.滿足認同心理:當父母的有沒有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花很多冤枉錢,例如,買氣球、買燈籠、買玩具汽車,等等,這些東西買來,就是準備被弄壞的,純粹是買高興,買安身。如果不買又怎樣?不買就是一頓哭鬧 ,“哭就哭,哭哭就好了”,不對!你太不關心他的感受了,別的小朋友有,他沒有;別的小朋友玩過,他沒玩過,他是什么感受?談起這個主題,別的小朋友洋洋得意,他能說什么?他在小朋友群里沒有話語權,這對他的自信發育有利還是有害?
但是有的東西孩子鬧著要買,該不該買,確實讓家長犯難,例如游戲機吧,不是買不起,而是買來后會影響孩子學習,不買孩子又吵:“我們同學每人都有。”你怎么辦?我說,“你給他買,不買他自卑。”你說,“要買就買好的。”我說:“不對,買差的。”“買差的不容易壞嗎?”“就是要它容易壞,買的時候不可能壞,而是玩了一段時間才壞,這就達到目的了。”就是說,既滿足他玩過了,又不能讓他老是在玩,玩壞了再要買,就不給了,“我給你買過了,你自己不愛惜,怪誰?”。其實你心里竊喜:“壞了才好。”
⒊忽視:父母如果見到青少年暗自買了性安慰品(例如充氣娃娃),知道他有性欲望了,不要大驚小怪,既不問,也不提,裝作不知道。你越問,他藏得越深;你越關心,他越反感;你說我很理解,他說你闖入了他的私人空間。
本文系喻東山醫生授權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