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炎(Appendicitis)是指闌尾由于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腹部外科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其預后取決于是否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早期診治,病人多可短期內康復,死亡率為0.1%一0.2%;如果延誤診斷和治療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造成死亡。臨床上常有右下腹部疼痛、體溫升高、嘔吐和中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
闌尾為一管狀器官,遠端為盲管,近端與盲腸交通,兩者交界處的粘膜皺襞稱Gerlach瓣。闌尾系膜由兩層腹膜組成,它是腹腔后壁的腹膜向前反折,并包繞闌尾的一個三角形皺襞,其內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闌尾系膜短于闌尾本身,這使闌尾卷曲成拌狀或半圓弧形。闌尾的位置并不都在麥氏(McBurney)點(右髂前上棘至臍連線的中外1/3處),由于闌尾基底部與盲腸的關系恒定,所以闌尾的位置也隨盲腸位置而變異。一般在右下腹部,但也可高到肝下方,低至盆腔內,甚或越過中線至左側。
闌尾尖端指向的方向有四種類型:①盲腸后指向上方,占大多數。②:指向盆腔和髂窩,約占1/3。③回腸前或后方指向臍,僅少數。④盲腸右外側,亦較少見。
此外,一部分盲腸后位闌尾位于腹膜后間隙內……了解闌尾位置的變異,對闌尾炎的診斷和手術治療有很大幫助。闌尾的組織結構與結腸相似,有粘膜層、粘膜下層、環肌層、縱肌層、漿膜下層和漿膜層。粘膜和粘膜下層中含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呈縱形分布,這是闌尾感染常沿粘膜下層擴散的原因。闌尾的淋巴管與系膜內血管伴行,引流到回結腸淋巴結。闌尾的血運由闌尾動脈供給,它是腸系膜上動脈所屬回結腸動脈的分支,經由回腸末端后方行于闌尾系膜的游離緣。闌尾動脈是一個無側支的終末動脈,當血運發生障礙時,易致闌尾壞死。一部分病人還有副闌尾動脈,源于盲腸后動脈,供應闌尾根部組織。
闌尾靜脈經回結腸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回流入門靜脈。當闌尾炎癥時,菌栓脫落可引起門靜脈炎和細菌性肝膿腫。
闌尾神經由交感神經纖維經腹腔叢和內臟小神經傳入,因其傳入的脊髓節段在第10、11胸節,所以急性闌尾炎發病開始時,常有第10脊神經所分布的臍周圍牽涉痛。過去認為闌尾無重要生理功能,但近年證明它是一個淋巴器官,參與B淋巴細胞的產生和成熟,具一定免疫功能。闌尾的淋巴組織在出生后就開始出現,12~20歲時達高峰,有200多個淋巴濾泡。以后漸減少,60歲后漸消失,故切除成人的闌尾,無損于機體的免疫功能。
此外,闌尾粘膜上皮細胞尚可分泌少量粘液和免疫蛋白,有利于保護機體內在細菌,抑制外來致病細菌。闌尾粘膜深部有嗜銀細胞,是發生闌尾類癌的解剖學基礎。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