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種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有的植物在不同的民族叫法也不相同,可能就是因為如此,一種藥材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名字;我們想要及時的分辨出是哪一種藥材,就要對藥材的別名進行詳細的了解,常山是一種中藥材,那么這種中藥常山別名是什么呢?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別名,黃常山、雞骨常山、雞骨風、風骨木、白常山、大金刀、蜀漆。常山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其嫩葉稱“蜀漆”,亦供藥用。根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枝葉夏季采集,曬干。常山呈圓柱形,常彎曲扭轉,或有分枝,長9~15cm,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具細縱紋,外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橫切面黃白色,射線類白色,呈放射狀。無臭,味苦。
常山抗瘧作用,常山根水浸膏對雞瘧有顯著療效,常山葉(蜀漆)抗瘧效價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復發。常山全堿的抗瘧效價約為奎寧的26倍。常山堿甲、乙、丙對雞瘧的效價分別為奎寧的1、100與150倍。常山堿乙對鴨瘧的效價為奎寧的100倍。常山堿丙對金絲雀瘧、猴瘧也都有效。
常山在過去傳統抗瘧方面將常山與檳榔合用,但經雞瘧試驗,檳榔堿本身并無抗瘧效果,既不能增強常山堿乙的抗瘧效力,也不能對抗常山堿乙所致的嘔吐,反能增加常山毒性。抗阿米巴作用,常山堿乙體外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較依米丁為強;對幼大鼠感染阿米巴原蟲后的療效較依米丁高,治療指數,也比依米丁大1倍。解熱作用,常山粗制浸膏對人工發熱的家兔有退熱作用。大鼠口服常山堿丙,其退熱作用比乙酰水楊酸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