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吸血生物,長得像蜜蜂,卻不能為我們提供蜂蜜,它是多種疾病的傳播者,故不討人喜歡,它是虻蟲,是典型的吸血昆蟲,虻成蟲口器刺吸式適于吸血,能將牛馬騾驢等牲畜的皮膚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時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殊不知,它這么不喜人,卻可用來入藥,能破血通經;逐瘀消癥;可是,虻蟲入藥,它的儲存期是多久呢?下面,就為你介紹虻蟲的儲存期是多長時間。
虻蟲是以干燥的蟲體入藥,揀凈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制成后置于陰涼干燥處,可長期保存。干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 l.5~2厘米,寬5~10毫米: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 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易破碎。氣臭,味苦咸。以個大、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長期以來,人們只將其視為畜害,而忽略了其顯著的藥用價值。虻蟲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義》中記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黃綠色”, 《圖經本草》中記載與之相似,牛虻作為一種中藥材,有逐瘀,破積通經的功效,主治瘕、 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等癥。另外,虻蟲(雌)干制后, 也是跌行損傷的特效藥,在與陳皮等中藥聯用,治療主絞痛也有顯著療效。
近幾年來,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 虻蟲的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青睞,野生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要,1996年,虻蟲(干品)為40元/公斤,而98 年則暴漲為300~400元/公斤,而且許多大的藥材市場如哈爾濱、吉林、河北均價高貨缺,因此,業內人士預測,虻蟲貨源緊缺狀況在 3~5 年內難以扭轉,故人工養殖虻正稍然興起,且發展前景極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