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傘狀植物,在相對不發達的地方都會有它的身影,它一般長得也不高,大概到腰的地方,尋找它非常簡單,只需要看到一株綠色的植物,頂端有絮狀物體,那么不出意外的話,那就是蒲公英啦,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那么你們知道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嗎?
性味:味甘,平,無毒,李杲,微苦,寒。入肝、胃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本草圖經》: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綱目》:烏須發,壯筋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大劑2兩);搗汁或入散劑。外用:搗敷。禁忌: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服用蒲公英煎劑、蒲公英酒浸劑后,個別人會出現蕁麻疹、全身瘙癢等過敏反應。蒲公英注射劑靜脈滴注后,亦偶有寒戰、面色蒼白、青紫或精神癥狀。主要是寒熱不分,不加辨證而濫用蒲公英治療各種感染。臨床上所見的感染多數為熱證,用蒲公英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但少數感染屬于陰寒證,無熱象,病程多較長,病人體質虛弱。筆者普見有人用大劑量蒲公英治療陰寒證,結果病人出現食欲減退、倦怠、疲乏、出虛汗、面色蒼白。感染灶并無好轉之象。將蒲公英清熱解毒的作用簡單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濫用,會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