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植物多種多樣,古代有許多行醫的人經常上山采藥,他們把看著外貌相似的植物進行對比和研究,然后進行熬制或烘焙等方式進行加工,逐漸流傳下來就變成了現在的受大眾歡迎的中藥。其實中藥調理真的是一種很溫和的治療方式,它的毒副作用比較小,一般不會傷害人的身體機能,還會很恰當的為人體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甘草作為一種很受歡迎的中草藥,被應用的十分廣泛,給大家介紹一下牛蒡子圖片及功效。
牛蒡子,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于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主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潤腸通便,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尤宜。
牛蒡子用于癰腫瘡毒,痄腮喉痹。該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痛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該品配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證,如瓜蔞牛蒡湯;該品配玄參、黃芩、黃連、板蘭根等同用,還可用治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
牛蒡子預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后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后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觸后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后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現不良反應。牛蒡提取物對大鼠能顯著長時間的降低血糖,并提高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量。正常小鼠以含牛蒡0.25%的飲食或其煎劑代替飲水28d,結果不影響小鼠體內葡萄糖平衡參數,而對鏈球素糖尿病小鼠,牛蒡可防治糖尿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