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炙黃芪,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現代社會假冒偽劣產品越來越多,我們吃的什么都講究自制,自制的干凈,原材料我們也經手了,最重要的就是放心,一件小小的東西我們都要自制,別說黃芪這種入口的中藥了,一般很多人,喜歡用黃芪固血氣,而且黃芪很補血,素有血人參的稱呼,就有很多人想問黃芪我們自己該如何自制,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樣炙黃芪?
炙黃芪,本品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歸經甘,溫。歸肺、脾經炙黃芪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一般與黨參等合并使用,炙黃芪 主要用于補氣之用。
傳統黃芪炮制以蜜炙為主,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有文獻報道認為,CY—電動炒藥機蜜炙黃芪可降低勞動強度。也有文獻認為,電烘烤蜜炙黃芪尤佳,并對三種不同炙法(烘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所得成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烘炙法制的黃芪質量好,色澤鮮艷,貯藏不易吸潮,可延長保存期,不生蟲,不霉變;炒炙品攤放20小時就吸潮回潤,粘手,久放易酸敗;先悶潤后炒炙所得制品,品質次于烘炙品。因此認為,三法中以烘法為優l真。關于炮制時間及溫度的問題,有人研究認為,70V或80C烘制2小時,與傳統蜜炙黃芪的藥理作用無顯著差異I引:另有文獻認為,用蜜量為30%、溫度10012、烘制時間30分鐘,所得成品黃芪甲苷的含量為生黃芪的三倍,因而作者提出,此為最佳炮制條件
上述研究,以蜜炙黃芪的外在質量和內在質量為指標,探討了蜜炙黃芪的新工藝,這對于我們改進黃芪炮制工藝很有參考價值,《中國藥典》仍采用傳統制法,所以我們姑且遵《中國藥典》法而行。至于黃芪蜜炙工藝的改進與優化,尚待進一步研究。在蜜炙黃芪成品質量研究方面,學者重視內在質量的控制。如研究了蜜炙黃芪中黃芪甲苷(astragaloside)、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異花酮(ealy·cosin)、總磷脂等的含量,其中對黃芪甲苷含量的研究方法多種,結果可靠,可作為控制黃芪內在質量標準的指標。
另外,就蜜炙黃芪蜂蜜的含量是否合乎要求,也有人做了研究。方法是炙黃芪 取蜜炙黃芪飲片1克,稍碎,置有蓋試管中加蒸餾水10毫升,于溫水中40C的超聲清洗器內提取30分鐘,過濾。然后將尿糖試紙投入黃芪提取液中3秒鐘,取出,3分鐘后、7分鐘內觀察試紙顏色,顏色應為“黃70品紅60青30一棕70紫40'(顏色偏綠者為含糖量不足,偏棕者為含糖量過高),此法可以考察加蜜量、悶潤時間,以防止檢查前加入蜂蜜(引:這種立意,有可取之處,但觀察顏色的客觀性略差,有待進一步研究。至于蜜炙黃芪的顯微特征、理化特征這些關系黃芪品質真偽研究,尚未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