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在社會的發展,為了家庭常常忙于工作,導致了身體越來越差,因此現在便有很多人都吃中藥來補身體,說明中藥的功效是很大的,那么灸黃芪和生黃芪的功效是什么呢?黃芪是一味在藥方中常見的中藥,對于廣大朋友來說應該不會很陌生,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于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采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炙黃芪的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作用:增強免疫功能,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改善心功能。調節血糖。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主要為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主要應用于一是脾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浮腫少尿者。二是肺氣虛所致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三是氣虛自汗者。四是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者。總之可補人體之氣,升展氣機。
生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癥。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