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分類介紹
1、商品名:
a.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為東甘草和西甘草兩種:
東甘草:又名東草。為產于東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為產于寧夏鹽池、甘肅、內蒙古,青海,陜西、新疆等地者。
b.此外還有以下傳統商品名稱:
粱外草:產于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一帶者。
王爺地草:產于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者。習慣認為梁外草及王爺地草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西鎮草:產于寧夏鹽池,陶東,平羅一帶。屬于西草。上河川草:產于內蒙古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一帶者。屬于西草。
邊草;產于陜西北部靖邊、定邊一帶者。屬于西草。
西北草;產于甘肅民勤、慶陽、張掖、玉門等地者。屬于西草。
下河川草:產于內蒙古包頭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和林格爾等地者。屬于西草。
東北草:產于內蒙古東部,赤峰,哲盟、呼盟等地者。屬于東草。
新疆草:產于新疆者。屬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帶皮甘草、帶皮草、皮草。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長段者。
把甘草:為在加工過程中切成長段,扎成把者。
甘草節:又名粉草節、草節。為甘草根及根莖中充填有棕黑色樹酯狀物質的部分。
甘草頭:又名疙瘩革、疙瘩頭。為甘草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
均以皮細而緊、質豎體重、紅棕色、粉性大、甜味濃、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2、處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處方中寫甘草,生草指生甘草。為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偏于清熱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然后入藥者。偏于潤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為甘草根的末梢或細根,洗凈,切小段入藥者。偏于清熱利尿。
3、藥用分類: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止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于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于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此外,現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適合人群
1. 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2. 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