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重慶市忠縣召開醫改典型經驗專題發布會。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與此同時,居民就醫負擔有所減輕,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比重持續下降。各地是如何在做增量的同時做到減負的呢?其中有哪些創新路徑值得借鑒?
科學減負漸顯良好收效
2017年9月,重慶市237家公立醫院(含部隊醫院、國企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結束了60多年以藥補醫的歷史。該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林介紹,重慶市通過4條途徑確保不增加患者負擔。
一是降低藥價,騰出改革空間,在取消藥品加成的同時,實施醫保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和非醫保藥品聯合議價采購,采購價整體降低10.6%;二是理順價格,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價值,實施“有升有降”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439項;三是醫保配套,所有價格調升項目全部納入醫保報銷,調增部分醫保承擔了約80%;四是差異化的價格調整和財政兜底,實現醫院補償精準,對價格調整補償率不足90%的醫院,財政以“罰點球”的形式兜底補足到90%。
“診察費雖然大幅提高,但經醫保定額報銷后,一級、二級醫院普通門診個人自付分別較改革前下降了每人次1元、1.5元。”周林表示,自去年7月以來,該市改革效果逐步顯現,公立醫院良性運行,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人均出院費用同比下降6%,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9%。
重慶市還實時動態監測醫院改革效果,出臺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不良執業和不合理用藥記分管理辦法,探索實行“駕照式”記分管理。同時,重慶市衛生健康委與市紀委聯合開展“民生監督暨過度診療”專項整治行動,將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大型設備檢查率、輔助用藥等指標納入重點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