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真是種神奇的調味品,再寡淡無味的菜,加一點味精就變得特別鮮美。但是,為什么最近味精卻被黑的那么慘?
從小就覺得,味精真是個好東西
這種神奇的調味品有種魔力,再寡淡無味的菜,加一點味精就變得特別鮮美。
但是好像近幾年來,大家都對味精很排斥,關于味精的“黑幕”也頻頻在朋友圈和微博轉發:
《可怕!味精高溫加熱會致癌!》
《你還在吃味精嗎?味精導致高血壓!》
《味精導致頭暈、手腳麻木 你有“中餐館綜合征”嗎?》
《傷腦的味精 你家做菜還在放嗎?》
《不孕不育 居然是味精惹的禍!》
危言聳聽的標題,貌似權威有理的解讀,讓味精的名聲越來越差。據央視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消費者對味精有抵觸心理。其中多數消費者表示,因為味精中含致癌物,可問到時何種致癌物時,消費者又答不上來……
問題來了,味精到底是什么?它對身體真的有害嗎
廚房里親切而又陌生的「味之素」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
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么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鉆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原來昆布(海帶)湯蒸發后留下的棕色晶體,就是谷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但很不錯的味道。這種味道,池田在許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在海帶中。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
谷氨酸是一種普遍的氨基酸:人體自產谷氨酸,它主要以絡合狀態存在于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帶、西紅柿、堅果、豆類、肉類,以及大多數奶制品。部分食物中的谷氨酸以「自由」形態存在;并且只有這種自由形態的谷氨酸鹽能夠增強食物的鮮味。西紅柿、發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發酵或水解蛋白質產品(如醬油或豆醬)所能帶來的調味作用中,部分歸功于谷氨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