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春天的高價保健藥“極草”被國家相關部門從保健品中“除名”,其高價的廣告費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賣的火熱的保健品往往都通過炒作、夸大宣傳等方式占領市場,成本和研發卻成了保健業的末端,忽悠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
炒作抬高價
日前,國家食藥監局公開發文要求停止高價保健品“極草”的相關經營活動。極草5X冬蟲夏草純粉片-至尊含片0.35克規格的81片裝禮盒售價為29888元,即每克售價為1054元。其生產廠家青海春天藥用資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宣稱其“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可以使冬蟲夏草“含著吃”,并聲稱“極草純粉含片比原草至少多7倍精華溶出”,這讓不少消費者認為一片極草等于7根蟲草的功效,不惜重金購買。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投入10億元廣告費打造其“含著吃”的所謂高科技概念,而這筆投入也是極草成本中極大的一塊。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常務會長趙錦文認為,“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并不是高科技,“壓制設備研發技術在國內早有應用,其廣告中比原草多7倍精華溶出的說辭也在業界存有廣泛異議。”
“暴利不是靠技術和質量,而是靠營銷?!睒I內人士稱,許多高價保健品的營銷策略都與“極草”類似。
按照國家規定,保健食品的科研經費應占其利潤的3%至5%,但很多保健食品企業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潤的1%。保健品行業利潤可達100%至200%,這已成為行業內部公開的秘密。很多廠家自己不研發,而是采取買斷經銷權或外購產品的辦法經營保健品,導致各路廠家更加陷入炒作式營銷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