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大對入海陸源污染治理
4月27日,惠州大亞灣海域仍有總面積約0.815平方公里的赤潮帶。“受強降雨、氣溫、風浪和近岸往復流等因素影響,赤潮面積會不斷變化。”謝學東說。
“人類活動會帶來陸源污染隨江河入海,這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呂頌輝說,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是我國赤潮多發區域,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江河入海,氮、磷等營養鹽類增加,造成海域富營養化,為赤潮創造了條件。
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盡管赤潮災害有所減少,但上述公報同時顯示中國陸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監測的77條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750萬噸;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總體較差,88%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相關專家表示,應加大對入海陸源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防范赤潮災害。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惠州市加強陸源污染管控,2015年投入10億多元開展清水治污工程,開展河涌污染整治、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鎮級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建設。
應對赤潮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當前跨區域的赤潮規范監測和信息共享機制尚待加強。董艷紅說,此次惠州海域赤潮持續過程中,深圳和汕尾海域也都出現過赤潮,雖然水域相連,但各市相關職能部門的監測方式不統一、信息共享不太充分。
“‘各掃門前雪’的監測體制不適用于應對赤潮等海洋生態現象,以嚴格手段對赤潮進行摸底式監測和研究勢在必行。”呂頌輝說,應加強省級統籌,實現赤潮跨區域信互通共享,協調一致應對赤潮現象。
“赤潮就像藍色大海里的‘紅燈’,警示我們應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污染物入海排放。”謝學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