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以來,福建省三明市開始全面推進全市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在分配機制、補償機制、考評機制、藥品采購、醫院管理、基金管理等“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進行醫改。推行兩年多的醫改模式自今年6月份突然成為焦點,叫好和質疑聲并存。
質疑的聲音中包括三明模式的可持續性,因為歸根結底,這項轟動的醫改是由當地政府強力推動下開展的。10月9日的衛計委例行發布會上,福建省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宣傳部長詹積富坦言,可持續性的問題在去河南、海南、重慶、內蒙、天津等省市做報告的時候都曾被問到。
(圖為衛計委10月;例行發布會現場,最右為三明市宣傳部長詹積富)
在發布會上,他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從三明這三年來的改革來看,可持續性是沒有問題的。
三明醫改初見成效 持續性不是問題
詹積富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三明市群眾2013年次均出院費用4692元,比2011年的5020元減少328元,下降7%,其中城鄉居民人均住院自付費用2013年1560元,比2011年的2193元減少633元,下降28.9%;
三明市醫院的實際收入在2011年改革之前,醫務性收入即實際收入(包括檢查化驗、診察護理床位、手術治療,不含藥品收入和衛生材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在39%左右,而改革后提高到62%左右。2013年實際收入(扣除藥品、耗材收入)為12.40億元,比2011年凈增加5.65億元,增長83.7%;
全市40.68萬人的職工醫保基金統籌部分從2011年虧損20835萬元到2013年結余7517.08萬元。根據《2013年福建省衛生計生工作統計信息數據》通報顯示,我市縣及縣以上公立醫院每門診人次收費水平和每出院患者平均醫藥費用為全省最低,分別為全省平均費用的73.85%、66.20%。
“醫院和醫生收入因為這些政策而增加,這部分收入并不是來自于財政的撥款,而來自原來就已經有的醫療總收入規模里面的結構調整,主要是大大降低醫院的藥品耗材這一塊醫療直接成本。” 詹積富說。
詹積富介紹,三明市改革前醫療機構的醫務性收入不到40%,鄉鎮衛生院只有百分之十幾,調整機構之后,到今年的8月,三明市縣醫院醫務性收入已經提高到了73%。在詹積富看來,這些成效并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更是維持該項政策可持續性的原因,“過去我們護士平均年工資才2萬多元,現在平均快6萬元了,收入都翻番了,整個三明的醫務人員隊伍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從這一點講,可持續性是沒有問題的。”
醫改是“一把手”工程 阻力來自既得利益者
有記者在發布會上問詹積富實際改革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他回應,改革肯定是難的,但是也不難,說透了醫改就是“一把手“工程,只要黨委政府“一把手”重視,就不難!
詹積富透露,三明醫改過程中,三明市委書記、市長是充分授權的,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事也是親自研究和部署,并全力支持醫改所涉及到的人事、編制,包括醫療資源分配。詹積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三明市前年還沒有實行年薪制,當計劃獎勵縣級以上醫院院長時,市政府一下子拿出100萬現金,最高的院長獎勵10萬。
“80年代我們把醫療推向市場,這意味著醫療行為要符合市場規律,也就是說只要有錢,醫院都得讓患者恢復健康,保住生命,這能做得到嗎?但事實上醫學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詹積富認為,醫改過程中政府要首先清楚自己的定位,而現在的醫藥衛生體制存在問題的核心原因是有些政府對醫藥衛生體制的認識不太正確。
“作為政府,一定要首先把自己擺進去,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定位清楚后,才能對各個部門進行一個統籌的、協調的、聯動的改革。”
詹積富在發布會上也澄清了對醫改認識的另一個誤區:財政好的地方才能改。他表示,醫改恰恰是財政不好過的地方越需要趕緊改革,因為醫改本身就是建機制、堵浪費、調結構、增效益的過程。”
關于醫改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詹積富表示,有,困難之一就是來自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有些東西不方便說,你們都懂得。” 詹積富開玩笑似的說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