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6月5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關1樓新聞發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簡稱《素養》)和《健康教育中醫藥基本內容》(簡稱《基本內容》)。
早在5月1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衛生計生委就聯合印發了《素養》,它分為基本理念和知識、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常用養生保健內容、常用養生保健簡易方法4個部分,共42條。其中,基本理念和知識13條,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13條,常用養生保健基本內容6條,常用養生保健簡易方法10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查德忠表示,中醫藥養生理論和技術方法重在從整體上動態把握、維護和提升人的健康狀態,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思想,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命觀、健康觀和方法論。
查德忠還介紹說,《素養》的使用對象是各界群眾,編制過程中遵循了科學性、通俗性和實用性三大原則,保證了《素養》內容既符合科學常識和中醫醫理,又便于不同文化層次民眾理解掌握。
“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的健康素養當中,要是缺少中醫藥也是一大遺憾,或者說也不在情理之中。”查德忠說。
與《素養》相銜接的《基本內容》也以中醫為主題,提供中醫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知識,目的同樣是弘揚中醫文化,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
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何清湖教授則解釋說,兩者在傳播人群和編寫原則上有很大的不同,《基本內容》主要是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用,也因此更強調按照教學大綱、教材基本的五性,即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實用性和系統性。
查德忠介紹說,《基本內容》主要分6個部分,第1部分為中醫藥基本知識,第2部分為中醫養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第3部分為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疾病的中醫藥預防和保健,第4部分為老人、父女等重點人群的中醫藥養生保健。第5部分為中醫藥常識,第6部分是附篇,包括有關中醫藥的政策法規、中醫藥科學內涵、發展簡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以及有特色、有影響的民族醫藥。
目前看到的兩個文件版本只有基本的條文,查忠德透露,以后會推出比較規范、比較科學、公眾比較認可的釋義本。“有了釋義本,還要利用適當的途徑,比如利用微信平臺、廣播等媒體”“還可以做成小人書或者漫畫宮孩子閱讀,孩子會影響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