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病媒生物的監測網絡目前還不能全范圍覆蓋,許多地方還有空白,不能及時全面掌握病媒生物的種類、分布、數量、抗藥性本底和變化趨勢,影響風險評估、預警、控制規劃和效果評估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助理、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劉起勇研究員在4月3日國家衛計委舉行的發布會上如是說。
“病媒”是指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等生物,它們可以作為媒介傳播疾病,威脅到人體健康。我國的病媒生物防治以除“四害”為重點,一直都是我國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全國愛衛辦也指導病媒生物控制標準專業委員會出臺了33項相關標準。
然而劉起勇研究員在會上談及我國病媒生物控制情況憂慮重重。
他透露,目前針對病媒生物監測、風險評估、預警、控制技術和策略的創新性研究還不足,不能滿足我國病媒生物及相關疾病的控制需求,特別是衛生應急需求。
另外,我國目前的病媒生物的監測網點還不能全方位的覆蓋,很多地方還有空白。監測網點的缺失直接導致,疾控機構無法及時全面掌握病媒生物的種類、分布、數量、抗藥性本底和變化趨勢,影響風險評估、預警、控制規劃和效果評估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另外,在有關病媒生物的危險因素及防控知識的宣傳方面,針對性仍有欠缺,公眾對其的防范意識未能到位。
事實上,在今年兩會期間,王隴德院士在其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舉例稱,去年有一個專家扮作鼠疫病人,從河北省張北鼠疫疫源地出發到北京,到8個醫療機構就診,卻沒有一個醫療機構發現。而在檢查過程中問了門診大夫,鼠疫病人有哪幾個癥狀,哪幾個病理類型,應該怎么辦,許多大夫沒答上來。
王隴德院士所提及的問題,恰恰與劉起勇研究員的憂慮相互印證。
不過,劉起勇也表示,我國目前已經著手或者將要采取的一些病媒生物控制的措施和策略。如加強病媒生物及病媒傳播疾病的監測、風險評估、預警、控制技術和策略的研究,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創新性的可持續控制策略和應對措施。
“最近幾年已經有些國家在科研方面進行投入,有些項目也正在開展。”
另外的一些措施則更具有針對性的意義。如完善病媒生物和相關傳播疾病的監測預警,實時掌握流行病情況,及時了解我國周邊傳染病傳播情況,提供相關的旅行健康建議,掌握病媒生物輸入情況,控制疫情的發展。
同時,對重點地區加強針對性的健康促進和宣傳。針對各地的生活習慣和流行情況的特點,要設計更有效的宣傳和促進行動,提高當地居民對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防范意識、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社區、家庭和個人,因為疾病的控制最終還要涉及到人人參與。
劉起勇認為,還應繼續加強政府規劃和協調行動,開展多部門及跨區域的合作,推行基于可持續的控制策略,綜合有序地選擇環境友好控制技術,以達到病媒生物不足為害的水平,來預防和控制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