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我國第27個“全國愛牙日”,宣傳主題是“定期口腔檢查,遠離口腔疾病”。9月19日,在北京市海淀公園舉行的“全國愛牙日”主題宣傳活動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強向公眾贈送了《中國居民口腔健康行為指南》。該指南由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組織編寫,希望通過《指南》幫助各年齡的人群了解必須掌握的口腔健康行為,使愛護口腔從“知道”到“做到”。
近九成國人不給牙齒“體檢”
數據顯示,我國成人85%以上患有牙周病,66%的5歲兒童患有齲齒,口腔疾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口腔健康狀況與全身健康關系密切,因此,關注口腔健康,不僅可以提高口腔本身的健康,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胎兒流產的發生風險。
與此同時,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發起的一項2萬多人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 31.4%的人每天只刷一次牙;91%的人沒有定期洗牙,86.4%的人做不到定期檢查口腔健康。因此,保護口腔健康,必須要行動起來。
定期檢查,《指南》幫你對號入座
據悉,《指南》是在“2015年全國愛牙日暨主題發布”活動上發布的,今年主題為“定期口腔檢查 遠離口腔疾病”。
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俞光巖教授介紹,口腔疾病是漸進性慢性疾病,如果能早期發現病變,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就可以阻斷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反之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后果,而且治療起來難度也加大、患者痛苦增加。
口腔不適包括牙齒敏感、變色、疼痛;牙齦出血、口腔異味、牙齒松動;牙齒缺失;牙齒外傷;黏膜不適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檢查的頻率和重點也有所不同:
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應半年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影響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的疾病主要為齲病、外傷,牙齦、牙周及黏膜疾病等。
成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口腔檢查:成人可能發生的口腔問題有齲齒、牙周病、牙齒缺失、腫瘤等。預防這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和治療,病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
準備懷孕時應接受口腔健康檢查,積極治療口腔疾病:孕婦若發生口腔疾病,對藥物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往往受到諸多限制,無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而且在治療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同時,有證據表明,孕婦患有牙周病可能導致嬰兒早產或出生時低體重。孕婦的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和營養狀況對胎兒、嬰兒的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在準備懷孕前應當先進行口腔檢查,治療口腔疾病,完成齲齒的治療,控制牙周炎癥,保障孕期婦女和胎兒的健康。若在孕期出現口腔疾病,孕中期(4~6個月)是相對較安全的治療時機。
愛護家人牙齒,《指南》全知道
《中國居民口腔健康行為指南》涵蓋了人的一生中各個年齡階段和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行為建議,內容全面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還組織專家根據指南給出了人生各階段最應該注意的口腔健康行為:
【0-3歲】每半年一次口腔檢查;不含奶嘴睡覺;父母幫助進行口腔清潔。
嬰兒乳牙開始萌出后就應盡快前往醫院進行口腔檢查,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半年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檢查,能夠及早發現齲病,早期治療,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3-6歲】學習刷牙,家長要監督哦!每半年一次口腔檢查;使用含氟牙膏,預防齲齒;防止牙外傷。
【6-18歲】關注換牙;接受窩溝封閉;每年進行口腔檢查;早晚刷牙,飯后漱口。
【18-60歲】每年進行口腔檢查,每天使用牙線。
【準備懷孕和孕期婦女】孕前口腔檢查,避免帶牙病懷孕;堅持刷牙,如需牙齒治療,請選擇在孕期4-6個月時進行。
【60歲以上】松動牙應及時治療;缺牙應及時修復;對假牙每天進行清潔;口腔癌定期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