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27歲,某大學老師,平日性格較為內向,不大喜歡與人交流。職業的緣故,他必須面對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許多疑問,漸漸的他變得外向了些。但3個月前,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他的朋友和同事們突然感到他好像換了個人似的。表現得興奮話多、自我感覺良好,和什么人都打招呼,請別人吃飯、亂買東西等。家人不解的問他,他就說自己需要更加開朗更加的融入社會,所以要更多的交際應酬。見他解釋得還算通情合理,家人也就沒有多問。可幾天后,陳先生變得尤其興奮,見人就打招呼,稱兄道弟,拍胸脯請客買東西,把自己兩年的積蓄一股腦花了個精光。家人或同事勸阻即大發雷霆,說自己這樣的一流學者應該是能掙會花,這點小錢不算什么,自己不久就能夠得到某大型外企的青睞,進入其決策層等。言談舉止漸變得輕浮,家人同事覺得他有問題送到門診來咨詢的時候,還表示自己是頂尖的聰明人,有說不完的話,腦子轉得太快,連自己的舌頭都跟不上,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等等,認為自己是一只“隕落在凡間的天鵝”(陳先生原話)。武漢市優撫醫院精神心理科霍云翔
陳先生的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躁狂癥”,是所謂“情感障礙(心境障礙)”的一種臨床狀態,是以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心理障礙。發病時患者表現得輕松愉快,熱情樂觀,言談舉止深具感染力,癥狀輕的時候可能不被人視為異常,只有比較親近的家人和朋友才能夠發現患者的“不對勁”。患者多半思維速度增快,語速增多,說話漫無邊際,對人諸多要求,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就可以發脾氣甚至是沖動攻擊等。對很多事情都表現出興趣,但不持久,常常是想到什么說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顧自己的能力和現實狀況,但容易迅速放棄。如果沒能得到有效控制,很容易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傷害。
一般而言,單純的躁狂發作是比較少見的,多數患者在躁狂發作前后都有可能出現抑郁表現。換句話說,抑郁發作和躁狂發作多是屬于同一種疾病“情感障礙(心境障礙)”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臨床表現。兩種表現都有相互轉換的可能。躁狂癥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要在疾病早期迅速控制發作,否則,持續的躁狂行為有可能令患者的體力不足,造成虛脫甚至衰竭。由于該疾病有一定的復發性,因此在控制癥狀后要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使其能夠認識到該疾病的基本表現,加強對該疾病的預防。
在疾病早期,患者多半非常愿意“享受”自己這種“一切良好”的感受,雖然可能覺得自己有些異常,但會認為自己還在正常范圍以內。一旦病情加重,患者對疾病的“自知能力”就可能出現較大的損害,否認有病,不愿接受治療,有時甚至需要強行的將其送往心理衛生診療機構。
因此,對于該疾病應該做到早期識別早期干預。
當發現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在言談舉止上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時,尤其是出現了夸夸其談、活動增多等情況,應該及時的與他交流,了解他/她是否在生活上發生了什么重大的喜事,如果沒有特別的理由出現較為持續的興奮、話多、行動增多,即應該建議他/她到相關的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去尋求幫助。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