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稱Leigh氏腦病、亞急性壞死性腦病、小兒Wernick氏病(誤稱),是嬰幼兒期亞急性地進行性遺傳變性疾病。
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sub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myelopathy, sne)或稱leigh氏病,是一種罕見的、家族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見于嬰幼兒。多變的臨床表現以及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使其診斷相當困難, 磁共振的使用大大提高該病的早期診斷率。 吉林大學附屬吉林醫院神經內科申龍俊
1951年,leigh報告1例男嬰在患病后6周死去。臨床表現為嗜睡、失明、耳聾及四肢痙攣。神經病理顯示從丘腦到橋腦、下橄攬體及脊髓后往呈雙側對稱性、局限性、亞急性壞死病變。病理特點與wernicke氏腦病相似,不同之處是乳頭體極少受損。此后,各地報告的這種壞死性腦病己超過100例,并稱這種病為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sne)或leigh氏病。現認為sne是一種線粒體腦肌病,它是一組線粒體功能異常引起氧化代謝紊亂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骨骼肌及腦組織受損顯著。
【發病機理】
一般認為sne發病與丙酮酸脫氫酶系(pdhc)缺乏有關。而維生素b1在體內的生理形式焦磷酸硫胺,是pdhc的輔酶。當維生素b1缺乏時,pdhc生成發生障礙,使丙酮酸和乳酸堆積,神經系統不能充分獲得能量而受損。與腦型腳氣病可能是同類疾病,只是前者是先天性,后者繼發于維生素b1缺乏。
sne的病灶常見于灰質并呈對稱性分布,以腦干的變化最為顯著,許多癥狀均是由腦干損害,特別是核性損害引起的。montpetit(1971年)總結所發表的尸檢資料并分析了sne主要病灶的分布情況:腦干(98%),脊髓(74%),基底節(65%),黑質(63%),小腦(58%)和乳頭體(16%)。大腦灰白質受累及腦室擴大均有報告。sne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分布情況及組織學特征均與wernicke氏腦病相似,不同點是sne的病灶分布更廣,如紋狀體也常受損,而乳頭體很少受累。顯微鏡下可見海綿狀變性(spongiform degeneration )、壞死、血管增生及神經膠質增生。sne與wernnike氏病的鑒別是后者黑質受損率低,而乳頭體受損率局。
【臨床表現】
sne多見于嬰幼兒,成人病例極為罕見。sne常呈亞急性,部分病人疾病呈間歇性進展,其病程較長。往往在非特異感染后神經系統癥狀惡化。部分病人僅為一過性。
sne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歲內患兒常喪失已獲得的運動功能,例如不能控制頭的運動、肌張力減退、吸吮力弱、厭食和嘔吐、易激惹、持續哭鬧、癲癇大發作及肌陣攣。兩歲以內患兒常有走路困難、共濟失調、發音及吞咽障礙、智力倒退、強直性痙攣、肢體運動異常如舞蹈樣動作、腿外肌麻痹、眼震及注視障礙。約3/4病人常有特征性的發作性過度換氣及發作性窒息等呼吸運動障礙,尤其多見于疾病后期。周圍神經 受損也有報告。大多數病人死于發病后半年或稍長時期,少數病人可有自發性緩解。死因多為呼吸衰竭。按臨床癥狀可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以新生兒為主,表現以酸中毒、嚴重的發育遲滯為特點,其存活時間較短;另一組以共濟失調腦病為特征,表現為肌張力減退、共濟運動失調、眼球活動障礙, 常伴周圍神經病,其發育緩慢。
【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正常。約1/3病人的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腦脊液及血中乳酸及丙酮酸常升高,乳酸血癥常有發生。腦電圖記錄在各導聯常出現非特異性慢波。細胞色素( 氧化酶c氧化酶(cox)缺乏,有些病人cox活性只有正常人的15%~25%。
CT動態觀察所顯示的病灶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疾病早期,基底節低密度區的四周呈輕度增強效應。繼而病灶漸縮小、邊緣漸清晰。疾病后期可見皮質萎縮。除個別病人外,實際上所有的報告均未發現增強效應及占位效應。
MRI顯示腦室周圍白質、胼胝體、延髓及黑質、等處的病灶,紋狀體特別是殼核受累一直被認為是本病特征性影像所見。MRI可以比CT更早地顯示病灶而有利于臨床診斷。
【診斷】
sne沒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資料,其診斷主要依靠病理檢查。一些作者認為特征性ct 或mri 的發現,如果能夠與適當的臨床和實驗室資料結合在一起,對esne的臨床診斷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鑒別診斷】
1. wernicke氏腦病:其黑質受損率低(5% ),而乳頭體受損率高(96%),恰與sne相反。
2. wilson氏病、co中毒、紋狀體黑質變性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海綿狀變性等病:這些病變罕有腦干受損的征候,結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并不難以鑒別。
3. 雙側紋狀體壞死:為一種嬰幼兒的家族性疾病,臨床表現有肌張力障礙、視力喪失等。另一組稱為melas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有線粒體腦肌病及乳酸血癥等,它們被認為是sne的變異型。
目前尚無對sne 的有效治療。大劑量的維生素b1及其衍生物可以使部分病人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繼續用藥病情仍會發展。
4,原發性扭轉痙攣(primary torsion spasm) 通常在兒童期起病。以肌張力障礙和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隨意的扭轉為特點,軀干及脊旁肌的受累則引起全身扭轉或作螺旋形運動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扭轉痙攣于自主運動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肌力、反射、深淺感覺和智力一般無改變,但也可能有智力減退者。
5.手足徐動癥(athetosis) 特征為肌強硬和手足發生緩慢、不規則的扭轉運動,四肢遠端較近端顯著。先天性者通常出生后即出現不自主運動,發育遲緩,這種不自主運動可因情緒緊張、精神刺激或作隨意運動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時停止,肌張力痙攣時增高,肌松弛時正常。全身感覺正常,半數有智力障礙。
6.癲癇(epilepsy) 在Leigh氏綜合征的早期可能與肌陣攣性癲癇發作混淆。但后者的突然、短暫、快速的肌肉收縮可能遍及全身,也可能局限于某一部位,可能單個發生,但常見快速重復。緩解期正常,無神經受累癥狀。腦電圖多見棘慢波。
Leigh Syndrome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