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稱凍結肩、五十肩、粘連性肩關節周圍炎。是臨床最常見的肩部痛癥之一。是由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引起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的一組疾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患者,女多于男,左側多于右側。
一、病因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變,如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有關。有人亦認為可能與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冠心病、肺炎、膽囊炎等)、上肢骨折、頸椎病等直接或間接引起肩部痛,使上肢固定較久,肩關節功能受限有關。
二、病理學肩關節周圍炎的病理過程可分為凝結期、凍結期和解凍期。凝結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囊下皺褶相互粘連、消失,肱二頭肌長頭腱與腱鞘間有輕度粘連。此后隨病情逐漸加重,出現關節囊嚴重攣縮、關節周圍軟組織受累、滑囊充血、水腫、增厚、組織彈性降低,即進入凍結期。此期喙肱韌帶、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發生攣縮,同時伴發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使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一般凍結期經6~12個月后局部炎癥可逐漸減輕、消退,使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稱為解凍期。
三、臨床特征與診斷肩關節周圍炎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患者的臨床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肩部痛和肩關節活動障礙。疼痛主要位于肩關節前外側,疼痛的性質為位置深邃的鈍痛,有時可向肘、手、肩胛部放散,夜間疼痛可加重,嚴重者影響患者睡眠,患者為減輕疼痛往往不敢取患側臥位。肩關節活動受限,常因梳頭、穿衣、脫衣等日常活動而使疼痛加重。疼痛持續較久者還可引起局部肌肉痙攣、代謝障礙、肌肉萎縮。
肩關節周圍炎具有自愈傾向,即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再發展,疼痛逐漸緩解、功能逐漸恢復。也有少數患者不經治療不能自愈。
體格檢查可發現在肌腱與骨組織附著點及滑囊、肌腱等處有明顯的壓痛,如三角肌止點、喙突、結節間溝、四邊孔、肱二頭肌長頭腱部、肩峰下、岡下肌群及其聯合腱等處。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均受限,尤以肩關節外展、內旋、外旋時明顯。當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時疼痛可明顯加劇。病程長者可出現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等的萎縮。肩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
四、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目的在于鎮痛、解除肌肉痙攣和恢復關節功能。在治療時應盡可能尋找病因,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一)一般治療通過局部保溫、按摩、熱敷等常可減輕患者肩部的疼痛。對肩部痛嚴重者,可采用肩關節制動措施。
(二)藥物治療用鎮痛、鎮靜類藥物常可減輕疼痛,如布洛芬、凱扶蘭、莫比可,或苯二氮卓(艸)類類藥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侖,除有鎮靜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亦可應用舒筋、散寒、活血類中藥,如風濕液、活絡丹等。
(三)神經阻滯療法肩關節主要由腋神經和肩胛上神經支配,司肩胛肌群的運動。又因肩關節周圍自主神經纖維分布密集,常常因疼痛刺激引起反射性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形成疼痛的惡性循環。神經阻滯療法通過阻滯相關支配神經,達到阻斷這種惡性循環,改善局部血運、松弛痙攣肌肉、消除局部炎癥、促進組織新陳代謝和關節功能恢復的作用。臨床常采用單一或復合的下述阻滯方法。
1.腋神經阻滯 適用于肩關節后下部、三角肌肌腹有深在的彌散性壓痛和四邊孔部位有明顯壓痛的患者。準確的穿刺對治療非常重要。操作方法為常規消毒后,用一手指觸及患側四邊孔,針尖對向喙突方向刺入大約4~5cm,有腋窩后外側、三角肌深部有明顯脹感時注入0.5%~1%利多卡因、維生素B120.5mg和醋酸氫化可的松12.5 mg(或得保松3~4 mg)混合液3~5ml。每周1次,2~3次為1個療程。
2.肩胛上神經阻滯 是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常用的神經阻滯方法。適用于肩部痛廣泛、肩胛上神經走行部位有壓痛者。在穿刺中有異感向同側肩部及上肢放散時,注入0.5%~1%利多卡因、維生素B120.5mg和醋酸氫化可的松12.5 mg(或得保松3~4 mg)混合液3~5ml。每周1次,2~3次為1個療程。
3.局部痛點阻滯 準確的痛點定位和穿刺是決定治療效果優劣的重要環節。因而治療前要在各個不同姿勢時認真尋找痛點,選擇全部或數個明顯的壓痛點進行局部阻滯治療。穿刺中有明顯異感時每點注入利多卡因、維生素B12、糖皮質激素混合液2~3 ml,每周1次,2~3次為1個療程。
4.星狀神經節阻滯 適合病情頑固或因外傷引起的單側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早期行星狀神經節阻滯可以起到預防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作用。同時還可促進頸、肩、上肢的血液循環,改善肩周營養狀況,消除肩關節周圍炎癥。
5.其他阻滯療法 對于一些肩關節周圍炎癥患者還可行C4脊神經根阻滯。
(四)物理治療物理治療有助于緩解肌肉痙攣,并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較常用的方法有:TENS、SSP 、HANS療法、激光、偏振光等治療方法。
(五)針刀療法針刀療法主要適用于病灶局限、壓痛明顯的滑囊、腱鞘及肌筋膜粘連等。具有松解粘連、緩解痙攣和肌肉強直等作用。
(六)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也是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一種有效方法。根據中醫“去風寒,調經絡”的理論,一般可選同側條口穴深刺透承山穴,不留針。采取平補平瀉手法,對病情頑固者可針刺膏盲穴。
(七)手術治療對于經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八)功能鍛煉適用于慢性期患者。以往有“爬墻”鍛煉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往往容易使粘連的肌腱、韌帶撕裂,造成再粘連,因而在指導患者進行鍛煉時應謹慎。
目前較好的功能鍛煉方法有肩關節“劃圈”鍛煉,方法為:患者略彎腰,在患側腕部綁一重約2~3kg的重物,放松肩部和上臂,以肩關節為中軸做劃圈動作。每日可做2~3次,根據患者不同情況讓患者對鍛煉時間進行自我調整。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