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甲殼,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名字想到的會是什么?在中國歷史上鱉甲殼早就出現,追溯中國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鱉甲殼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但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過去的歷史,而是現如今用作中藥的鱉甲殼;鱉甲殼含動物膠、碘質、維生素丁等多種成分,所以有很多人喜歡食用它;那么鱉甲殼有什么功效我們一起來了解。
鱉甲殼別名:團魚蓋、腳魚殼、上甲、甲魚。本品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置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剝落時,取出,剝取背甲,除去殘肉,曬干。
鱉甲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長10~15cm,寬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具細網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一條縱棱,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后,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表面類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卷曲,兩側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氣微腥,味淡。
鱉甲殼味咸,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的功效。用于陰虛發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經閉,癓瘕,久瘧瘧母。
鱉甲殼食用方法,內服:煎湯,3~8錢,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但是注意脾胃陽衰,食減便溏或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