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醫也是博大精深,古代大夫沒有那么多的醫療器械,只能靠嘗試草藥,發現藥物療效從而為人們祛除疾病,所以古代中醫發現了各種各樣的中草藥來造福人類,這是我們華夏醫學的巨大財富,更有趣的是各種各樣的中草藥不僅有各種功效而且還有很多的別名,那么虻蟲別名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虻蟲,中藥名。為虻科虻屬動物華虻及其同尾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Atylotus 的雌性全體。華虻,分布于全國各地均有分布;雙斑黃虻,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或許你有所不知,虻蟲的別名有很多呢。
華虻,別名中華虻、白斑虻、灰虻《中國藥用動物志》。雌蟲體長16-18mm,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角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
雙斑黃虻,別名復帶虻《中國藥用動物志》。雌蟲體長13-17mm,黃綠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虻蟲主要有抗凝作用、對回腸運動有抑制作用、抗炎作用、鎮痛作用、溶血作用?,F在主要用于治療心絞痛。
古代醫術有記載《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p>
《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
別看這虻蟲長的不好看,功效還真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