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大家能讀出它們來嗎,哈哈,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漲姿勢,我們就來了解桑螵蛸的功效都有哪些,桑螵蛸又名蜱蛸、桑蛸,是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南方刀螂、廣腹螳螂的卵鞘,古時稱螳螂卵為螵蛸,產(chǎn)于桑樹上者則稱為桑螵蛸,現(xiàn)代臨床上應(yīng)用的桑螵蛸并非完全采于桑樹之上,其原動物也并非一種。
桑螵蛸有團螵蛸、長螵蛸、黑螵蛸三種,主產(chǎn)于廣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遼寧等地。桑螵蛸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的功效。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樹枝,置蒸籠內(nèi)蒸30~40分鐘,殺死蟲卵,曬干或烤干。《本草經(jīng)集注》:“當破之。”《普濟方》:“中劈破”,“研為細末。”《醫(yī)學入門》:“熱水浸淘七次。”《本草通玄》:“漿水浸一日。”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置茶具內(nèi)蒸約1h,取出干燥。蒸制品可消除生品致瀉作用。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于瓷鍋中熬令干用。”《外臺》:“炒。”《圣惠方》:“微炒”,“炒令黃。”現(xiàn)行,取凈桑螵蛸,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具有焦斑,取出,放涼。《普濟方》:“鹽水炒。”現(xiàn)行,取凈桑螵蛸,加入鹽水拌勻,悶潤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每桑螵蛸100kg,用食鹽2.5kg。鹽桑螵蛸可增強益腎固精作用。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數(shù)膜狀薄層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而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zhì)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nèi)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nèi)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