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可以看后使人心情情愉悅,有些花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例如洋金花。野生的洋金花常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溫帶地區則以人工栽種為主。在中國地區,臺灣、香港、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都常見野生洋金花,而江蘇、浙江,甚至北方城市都有人工培植。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洋金花是怎樣的。
洋金花,別名鬧洋花、鳳茄花、風茄花、曼陀羅花。是白花曼陀羅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近于無毛。莖直立,圓柱形,高30~100cm,基部木質化,上部呈義狀分枝。葉互生,上部的葉近于對生;葉柄長2~6cm,表面被疏短毛;葉片卵形、長卵形或心形,長8~14cm,寬6~9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不對稱,全緣或具三角狀短齒,兩面無毛;葉脈背面隆起。花單生于葉膠或上部分枝間;花梗短,直立或斜伸,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筒狀,長4~6cm,淡黃綠色,稱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花冠管漏斗狀,下部直徑漸小,向上擴呈嗽叭,白色,三角形,先端長尖。
服用洋金花要注意,內服宜慎,體弱者禁用。服用時有不良反應及治療:關于曼陀羅中毒的報道并不少見,據54例的介紹,曼陀羅的花、葉、果實、種子均能使人中毒,中毒的發生一般以深秋(9、10月份)為多,此時的中毒以果實(種子)為主,春季中毒患者往往誤將曼陀羅葉與野菜一同煮食而中毒。誤食的中毒量,種子為2-30粒,果實為1/4-10枚(一般中毒量約為3枚,有服5枚致死者,但亦有服12枚而得救者),干花為 l-30g,用葉而致中毒的病例僅見于外敷。中毒后開始發病的時間,間隔短者僅10分鐘,最長可至3小時,一般約為半小時至1小時。主要臨床表現為,顏面及皮膚潮紅,躁動不安,脈率增快,步態不穩,頭暈,幻覺,幻聽,口干,口渴,口發麻,嘔吐,言語不靈,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燒,昏迷,大小便失禁,陣發性抽搐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均正常,或輕度增加,其中中性白細胞比率多在65%以上。
診斷曼陀羅中毒,除詳詢病史,細心體檢并參考各種臨床表現外,還可用貓眼散瞳試驗(用患者小便l滴,滴入貓眼,如系曼陀羅中毒,瞳孔可立即散大)來配合診斷。中毒的急救,與阿托品或東莨菪堿中毒相同;民間單方有用防風2錢、桂枝2錢煎服;生甘草4兩煎服;生甘草、生綠豆各 l-2兩搗爛開水泡服或煎服;茶葉l兩煎濃汁調豆腐半斤1次服下等法。也有用冷敷與冷浴法治療兒童曼陀羅中毒者,法用冷濕布置患者額部及胸部,時時更換,至清醒為度。中毒現象較嚴重者,則用冷水浴法,把中毒的兒童放在浴盆內以冷水淋洗,淋至皮膚潮紅全部退盡,可望逐漸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