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甘遂大戟芫花的形態特征,以及其栽培方法,病蟲防治等等栽培技術,了解其中藥屬性,其入藥部位,歸經性味,用法用量,以及其炮制方法,其地理分布,功能及其主治,主要的是甘遂大戟芫花的藥理作用,了解其瀉下作用,利尿作用,引產作用,以及其臨床作用,甘遂大戟芫花的鑒別方法,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鑒別方法。
中醫領域中,為了讓中藥材會有更加顯著的效果,中醫會將很多的藥材進行配伍使用,芫花,別名:藥魚草、老鼠花、鬧魚花、頭痛花、悶頭花、頭痛皮、石棉皮、泡米花、黃大戟、蜀桑、魚毒,瑞香科、瑞香屬落葉灌木,甘遂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別名主田、重澤、甘澤、苦澤、白澤、鬼丑、陵澤、為大戟科大戟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大戟,本品為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或大戟科植物京大戟的根,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芫花甘遂大戟。
芫花,瀉水逐飲;祛痰止咳;解毒殺蟲。主水腫;膨脹;痰飲胸水;喘咳;癤瘡癬。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凍瘡。《本經》: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癰腫。《別錄》: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藏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綱目》:治水飲痰辯,下痛。《藥性論》: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主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本草原始》:煎汁漬絲線,(并能)系瘤。
甘遂,瀉水逐飲;破積通便。主水腫;腹水;留飲結胸;癲癇;喘咳;大小便不通。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本經》:主大腹,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積聚,利水谷道。《別錄》: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熱氣腫滿。《綱目》: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塞。《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滿,下水,去痰水,皮膚浮腫。大戟:用于水腫腹水,留飲胸痛等癥。大戟攻水,逐飲的功效,與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腫喘滿等癥,多與甘遂、芫花等同用。用于瘡癰腫痛及脹等癥。該品外用能消腫散結,內服能攻瀉而通結滯。如常用成方玉丹,即是紅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菇、五倍子、雄黃、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瘡腫,內服治脹、腹痛、胸煩悶、嘔吐泄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