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田間,有各種顏色的鮮花和植物,其中有一種長得非常像喇叭花,白白的,花身子非常長,花瓣呈喇叭形式綻放,他就是洋金花,又稱,鳳茄花、風茄花、曼陀羅花,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很廣,春生夏長,綠莖碧葉,八月開白花,形狀像牽牛花,但比牽牛花大,朝開夜合,蒴果圓球形,表面有疏短刺,內含很多芝麻大小的種子,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洋金花會使人麻醉,為什么是洋金花使人麻醉呢?
在洋金花里含有一種麻醉成分叫東堿,它是一種生物活性很強的物質,對人的神經有很高的親和力,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意識知覺要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來進行,人的大腦中有許許多多個神經細胞,相互之間進行著錯綜復雜的信息傳遞,這種傳遞必須依靠神經末梢釋放一種化學物質——遞質——與另一個神經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但東堿,進入人體以后,卻搶先占據神經細胞表面的受體,使遞質無法與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當大腦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但受到阻礙,人也就失去知覺和意識了,洋金花就是這樣使人麻醉的,一直要等到在體內的東堿,被分解和排泄掉,人才會恢復知覺和意識,因而吃了洋金花就會昏昏欲睡,它是一種中藥麻醉劑。
洋金花中的主要成分東莨菪堿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某些部位主要呈抑制作用,如使意識消失,產生麻醉,并認為這與其阻滯大腦皮層和腦干結構M-膽堿受體有關,也可能與其在中樞神經系統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有關。在臨床上以洋金花為主配合氯丙嗪、度冷丁等作靜脈復合麻醉,目前臨床上則以氫溴酸東莨菪代替洋金花總堿作中藥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