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是我國常用的大宗中藥。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其不同炮制方法的生地、熟地的藥理作用及其在臨床配伍研究應用有較多研究。
生地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塊根入藥。地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其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均有大量生產,但以“古懷慶府”(今河南的溫縣、沁陽、武陟、孟縣等地)一帶的懷慶地黃栽培歷史最長,為地道產區,系著名“四大懷藥”之一。干燥者稱“生地黃”,習稱“生地”,酒浸拌蒸制后再干燥者稱“熟地黃”,習稱“熟地”
生地苦寒清熱,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于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主要用于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的陰虛癥;對于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藥寒滑膩滯,脾虛食少便溏及溫滯中滿者忌用。
熟地味甘微溫質潤,入肝腎二經,既善補血滋陰,又能補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虛陰虧精少之癥。主要功能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漏及腎陰不足的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還可治精血虧虛的腰酸、腳軟、頭昏眼花、耳聾耳鳴、須發早白等。因本藥性質滋膩,易礙消化,在使用時易與健胃藥和砂仁、陳皮等同用。脾胃氣滯,痰濕內阻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