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川芎又稱山鞠芎、香果,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為氣中之血藥。采集時間根據地域有所差別,平原栽培的,以小滿后4~5天采收為佳,山地栽培的,多在8~9月份采收。采收時,將根莖挖出,除凈莖葉及泥沙,洗凈,曬干或烘干,再用撞籠撞去須根即可入藥。川芎的產地為四川灌縣、崇慶等地,云南亦有產,稱為“云芎”。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冷頭痛眩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等癥。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藁本的根莖冒充川芎者,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川芎
外觀呈不整齊結節狀拳形圓塊,長4~8厘米,直徑4~5厘米,表面深黃棕色,有明顯結節狀起伏輪節。上側有很多圓形或卵圓形的莖痕,直徑5~15毫米,作凹洼狀,下側及輪節上有眾多根痕,作小瘤狀隆起;質堅硬,斷面類黃色,形成層呈明顯環狀,隨處散有黃色小油點;含有揮發油,故有股特異的清香味,口嘗味苦。
偽品藁本
干燥的根,外觀呈不規則的結節狀圓柱形,有分枝,稍彎曲,多橫向生長,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皺縮有溝紋。上側具有數個較長的莖基殘留,莖基中空有洞,表面具縱直溝紋,外皮易剝落;雖亦質硬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或黃白色,無油點;聞之清香氣較淡,無川芎的特異香味,口嘗味苦略帶辣味。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真品川芎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對平滑肌有抗痙作用,并有降低血壓、抗菌抑菌作用。此外,還能避免因維生素E缺乏而引起的營養性腦病,而藁本之根無上述功效,雖可入藥,但不可代替川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