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的功效與作用
橄欖,又名青果,因果實尚呈青綠色時即可供鮮食而得名。橄欖果富含鈣質和維生素C,于人有大益,人們將橄欖稱為“天堂之果”。
我國是世界栽培橄欖最多的國家。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多屬烏欖),其次廣西、臺灣,此外還有四川、云南、浙江南部。世界栽培橄欖的國家有越南、泰國、老撾、緬甸、菲律賓、印度以及馬來西亞等。
橄欖的功效與作用
清肺利咽,開胃生津,解毒。主治咳嗽痰血,咽喉腫痛,食欲不振,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魚骨鯁咽,濕疹疳瘡。
橄欖果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鮮食有益人體健康,特別是含鈣較多,對兒童骨骼發育有幫助。新鮮橄欖可解煤氣中毒、酒精中毒和魚蟹之毒,食之能清熱解毒、化痰、消積。中國隆冬臘月氣候異常干燥,常食點橄欖有潤喉之功。中醫素來稱橄欖為“肺胃之果”,對于肺熱咳嗽、咯血頗有益。橄欖與肉類燉湯作為保健飲料有舒筋活絡功效。
用于肺胃熱盛,咽喉腫痛。如《王氏醫案》青龍白虎湯,以本品與鮮蘿卜煎湯服。亦可單用本品噙含。
用于胃熱口渴,或飲酒過度。可用本品絞汁或熬膏服
用于食用河豚等魚所致的胃腸不和,嘔逆腹瀉等。如《隨息居飲食普》方,以本品絞汁煎濃湯服。
(一)橄欖的名家論述
《食療本草》:“主規魚(即河豚)毒,煮汁服之。”
《日華子》:“開胃,下氣,止瀉。”
《開寶本草》:“主消酒。”
《本草圖經》:“生啖及煮飲,并解諸毒。人誤食緱鮐肝至迷悶者,飲其汁立差。”
《本草衍義》:“嚼汁咽,治魚鯁。”
《綱目》:“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
《本經逢原》:“生津止渴,開胃消痰,醉飽后及寒痰結嗽宜之。”
《本草再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
《本草述錄》:“解天行疫毒。”
《嶺南采藥錄》:“其果煎水洗,解疳疔毒。”
(二)橄欖的作用
清肺止咳
《本草再新》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本證多見于肺陰不足,肺失滋潤所致。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或咯血,口燥咽干,午后潮熱,兩顴紅赤,手足心熱,神疲乏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故可用本品滋陰清肺,化痰止咳。
清熱解毒利咽
《本草綱目》載:“治咽喉痛。”又《滇南本草》曰:“治一切喉火上炎”;溫毒之邪侵襲肺衛,惡寒發熱,頭痛身楚,口微渴,咽喉紅腫疼痛或有點狀糜爛,肌膚丹痧隱約可見,舌紅苔薄白欠潤,脈浮數。治當疏表宣肺,泄熱解毒,做可用橄欖清熱解毒利咽。
生津止渴
《滇南本草》:“生津止渴。”本證多由暑熱傷津所致。癥見:身熱息高,心煩口渴,自汗,溺黃,肢倦神疲,脈虛無力。可用本品生津止渴。
解毒止痢
《日華子本草》“開胃,下氣,止瀉。”癥見: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多由濕熱之邪壅滯腸中,氣機不暢,傳導失司所致。故可用本品清熱毒止痢。
平肝鎮驚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說》: “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癥見:發作時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叫吼。平素情緒急躁,心煩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于,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可用橄欖清肝瀉火。《隨息居飲食譜》:“涼膽息驚。”
解鱉毒
《本草綱目》:“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因食不新鮮魚鱉及誤食有毒魚鱉所致。癥見:頭暈,心悸,眼前發黑及咽喉堵塞感等證。可用本品解毒,《本草疏經》:“甘能解毒,故療鯸鮐毒。”
鑒別應用
本品與金櫻子均味酸澀,性平,但金櫻子入腎、膀胱、大腸經。以固澀下焦為其所長,橄欖入肺、胃二經。且甘酸化陰,故善治上焦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