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別名銅蕓(《本經》),茴蕓、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匯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曬至足干。
防風是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體無毛。根粗壯,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2歧分枝。基生葉三角狀卵形,長7~19厘米,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全緣;葉柄長2~6.5厘米;頂生葉簡化,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5~9,不等長;總苞片缺如;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小總苞片4~5,披針形;萼齒短三角形,較顯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頭,向內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卵形,幼嫩時具疣狀突起,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懸掛在二果柄的頂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湖南等地。干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厘米,根頭部直徑約1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棕色粗毛,頂端有莖的殘痕;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除散生污黃色的橫長皮孔外,點狀突起的須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而軟,易折斷,斷而不平坦,木部淡黃色,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氣微香,味微甘。以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huán)、中心色淡黃者為佳。外皮粗糙、有毛頭,帶硬苗者質次。
防風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于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防風的藥理作用如下。
①解熱作用
對人工發(fā)熱家兔,經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②鎮(zhèn)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鑒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顯提高痛閾(電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③抗菌作用
新鮮關防風榨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種未經鑒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