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第69個世界衛生日。4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在新華網舉辦世界衛生日活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局長毛群安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就傳染病預防控制相關話題進行討論。
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包括了39種法定傳染病,如何發現存在人群中的各種傳染病?毛群安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多措并舉。首先,我國建立了一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系統,覆蓋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這些站點,可以把每天發現的法定傳染病個案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上報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其次,針對SARS、人禽流感、艾滋病、鼠疫等重點傳染病,我國在全國建立了三千多個監測點,以便早期識別重大傳染病并及時報告。再次,我國學習借鑒國際經驗,針對麻疹、艾滋病、流感建立了傳染病實驗室網絡。以去冬今春的流感為例,大家感覺到患流感的人很多,如何知道是季節性的流感,而不是流感大流行呢?我們通過傳染病實驗室網絡,對全國提供的流感毒株進行檢測,區分是否是季節性流感,我們就能對整個流感疫情進行準確把控。
近年來,我國的傳染病發病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在傳染病防控方面,我國特別強調預防接種,其中實施的國家免疫規劃對預防傳染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我國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2008年,我國消除了絲蟲病;2012年,我國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我們強調預防為主,在全國建立了2000多個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總結、推廣國際國內的一些成功經驗。通過大力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吃動平衡、三減三健等,減少慢性病及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毛群安介紹,今年4月愛國衛生月的主題是“關注小環境,共享大健康”,特別強調四件事:清理整治工作生活環境;各地要結合本地春季病媒生物及傳染病流行特點和實際,普及有關防治知識,動員全民參與“除四害”活動;把廁所改造好;開展垃圾分類。
“我國在傳染病防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許多‘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可以和世界共享。”高福舉例介紹,2004年,印度洋發生9.3級地震并引發海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次派出公共衛生專家赴現場開展工作。2012年,柬埔寨手足口疫情和2014年菲律賓臺風等國際突發事件應對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出了小規模公共衛生隊伍,初步積累了相關工作經驗。2014年,援非抗擊埃博拉疫情是我國公共衛生援外史上派出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工作覆蓋最廣的一次,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先后組織派遣各類公共衛生專家17批149人次,在病毒檢測、病人留觀和治療、公共衛生防疫培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形勢下,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領導下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全球公共衛生中心。因為傳染病沒有國界,所以希望通過全球公共衛生中心把‘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方案’在其他國家得到應用,同時關口前移,防控好疾病,正如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所說的,觸及everyone(每一個人)、everywhere(每一個地方)。”高福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