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對于失能人員的護理,每個人的收費大概是7000元/月以上,而7000元/月的收費標準,在北京屬于中等偏低的價格。同時,生活能夠自理的人,在養老院的交費是4000元/月。
“未來失能人群會越來越大,這一塊的收入對養老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該人士表示。但是每月7000元的失能護理費,對普通人而言,依舊是非常高的。有數據顯示,北京的退休養老金平均達到了3355元,位列全國前列。但即便如此,3355元與每月7000元的失能護理費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記者了解到,人社部已經安排14個城市作為試點,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可行路徑與模式。
分病種支付
除了護理險之外,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仍在深化。“醫療保險的改革,現在重點是醫保的支付方式的改革,目前各地方都在進行這方面的試點,力度還很大,總體上是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前述人社部人士表示。
分病種改革醫療保險的支付方式,對醫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目前推廣的全科醫生制度。維元診所總經理黃果岳表示,“現在職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普遍患有慢性病或者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有時并不是一種病或者幾種病,有時需要進行免疫力的提升。因此,特別需要醫生長期關注,需要特殊的長期管理。”
前述人社部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強化基層,推廣全科醫生制度,所以醫療保險改革,也要配合基層的全科醫生改革。”黃果岳表示,“全科醫生制度強調對病人的病情具有整體觀。國外也非常推崇全科醫生制度,診所中的很多醫生都是全科醫生。”
未來推廣的全科醫生,主要能力是在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基層醫療機構所需要的臨床能力方面,進行考核。
據了解,醫療保險支付改革,主要針對不同醫療服務特點,推進醫保支付方式分類改革。對住院醫療服務,主要按病種,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長期、慢性病住院醫療服務可按床日付費;對基層醫療服務,可按人頭付費,積極探索按人頭付費與慢性病管理相結合;對不宜打包付費的復雜病例和門診費用,可按項目付費;探索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支付方式。要強化醫保對醫療行為的監管,將監管重點從醫療費用控制轉向醫療費用和醫療質量雙控制。
其中,針對“探索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支付方式”,黃果岳認為,“傳統中醫藥服務,也具整體醫學觀,在預防疾病、健康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機構,中醫醫生發揮著全科醫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