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聲音
靠每年量化考核來管醫生
“以前說打破鐵飯碗,現在是打破鐵籠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崇雨田說,在醫院的黨政聯席會議上,已經達成共識“支持醫生出去多點執業”,不設卡。
那怎么保障本院正常醫療運行?崇雨田說,還需要看更多實施細則,目前醫院注意到,《管理辦法》要求醫師要兩個周期(即2年)考核要及格,所以靠制定合理的工作量,要求醫生在本院要做夠工作量,才能外出執業,“否則不僅多點執業不了,甚至連一點執業都不行”。多名醫師對此表示,這意味著“自由有限制”,想掛個“第一執業”,主攻“多點執業”,難。
更支持“團隊多點執業”
與其“堵”,不如“疏”。記者在對院方的采訪中發現,廣州地區三甲大醫院幾乎都采取了同樣的“疏”法——聯合二級、三級醫院成為醫聯體、協作群,或以對口幫扶,或以相互轉診的形式,進行“團隊多點執業”。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李俊說,醫生不是單靠個人就可完成接診、檢查、住院、手術的,因此患者“找專家”,實質是找團隊。所以,如果個人外出執業,但那家醫院卻沒有醫療設備、支撐團隊來相配,那還是不行。中山三院更是將一院區向多院區發展,嶺南醫院、粵東醫院、粵西醫院,再加上與20多家基層醫院形成醫院聯盟,醫生團隊在其間“多點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