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專家:
孫燕,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腫瘤內科治療專業奠基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我是個有腫瘤家族史的人,也早就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如今已經是“80后”了,按說是腫瘤高發人群。
不過至今腫瘤還沒有入侵成功,而且,我可以自信地說,哪怕出現了問題,那也肯定是早期,通過積極治療,也是能夠控制的。敢這么自信,就是因為對于防癌知識,我不僅僅是知道,而且能夠身體力行。
我在抗癌一線奮戰了五十多年,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常見腫瘤的治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至少在我們醫務同行中已經沒有像建院之初那樣認為某些腫瘤是“不治之癥”了,它變得沒那么可怕,人們還給它起了昵稱――腫瘤君。
而防范腫瘤君也成了很多人的健康目標,目前的科普信息并不難獲得,隨便問個非醫務工作者,對于一些防癌知識也能知道很多。但近年來我國的癌癥發病率還在不斷上升,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對于防癌知識只是口頭說說,沒有真的做起來,執行力度可是差了一大截。
戰勝腫瘤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別找上門來,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最首要的就是不招惹“致癌分子”,你常接觸致癌因素,腫瘤君自然會來敲你的門。
不良飲食習慣,煙酒、肥胖、心理壓力等等都是致癌因素。遠離它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癌癥患者都是聽了我的勸說才把煙戒了,要是能早點行動起來,可能根本不需要到醫院來了。我平時煙酒不沾,因為沒有必要人為地給自己“誘發”腫瘤。也已經有十幾年沒發過脾氣了,每天樂呵呵的多好,人生不可能全部都是順心如意的,應自己調節和排解不好的情緒。
腫瘤君愛挑食的人,很多人喜歡的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也正合了它的胃口。我們應當保持我們民族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吃米面雜糧、水果蔬菜。但近30年來,我們的飲食習慣改變很快,熱量和脂肪攝入增加,在很多城市特別是兒童和青年有“全盤西化”的趨向,以致肥胖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也十分擔憂,肥胖將造成很多慢性病和癌癥增多,特別是大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乳腺癌。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生物致癌因素,例如全球都承認HIV可以導致Kaposi肉瘤和淋巴瘤;慢性HBV和HCV感染很容易轉成肝癌;HPV是子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桿菌能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飲食不當引起食管上皮重度增生都是發生胃癌和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因素;家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容易發展成結腸癌等等,對于這些“致癌分子”都要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腫瘤君淘氣的很,喜歡趁虛而入,需要長期“監視”。雖然我長期從事臨床腫瘤學方面研究,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身體內什么時候會發生癌變,所以每年我都要進行全身查體。我常說車都需要年檢,何況是人?事實上,降低癌癥死亡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防癌篩查。防癌篩查不僅可以較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以使多數病人獲得治愈。體檢一定要堅持年年做,不要覺得偶然一次查體正常就間隔3到5年才再做。腫瘤是很復雜的,而且受多種誘發因素影響,別說三五年,就是一年中也可能突然發生異常。
就算之前的防癌查癌都沒做好,讓腫瘤君“生根”了,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這么多年的從醫經歷,我發現癌癥患者常常后悔平時不重視健康,沒有早發現;其次就是害怕治療的風險和嚴重的后果,情緒低落。但后悔已經沒有用了,你鬧情緒,不好好配合治療,腫瘤君并不買你的帳,只是拆我們幫你戰勝腫瘤的醫護人員的臺,最終真正受害的是你自己。
我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了五十多年,本院職工大概有60多人患過乳腺癌,但得癌的絕大部分都得到了治愈(5年生存),僅有3人因有特殊因素死亡,不能全怪癌癥。
之所以腫瘤醫院工作人員如果患癌治愈率高于一般人,并沒有什么“秘方”或“特殊待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發現得早,認真治療,只不過,自己執行得更認真一點、到位一點、樂觀一點。治癌癥無非就三大法寶: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如果將體檢、治療、心態,每一方面細節都盡量做好,那么戰勝癌癥的希望將大大提高。美國全部癌癥治愈率超過70%就是很好的范例。
今年世界癌癥日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WECAN,ICAN)”,我也有一個自己的中國夢,那就是希望百姓少得癌、不得癌,并且通過規范的健康查體,能夠多發現早期癌,使得癌癥治愈率提高。但需要大家一起來幫我實現這個夢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治癌靠專家,防癌靠自己”。
世界癌癥日:
2000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發起,把每年的2月4日確定為世界癌癥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每年大約有1400萬人被診斷出癌癥,大約820萬人因病發癌癥死亡。盡管癌癥高發,至少1/3的癌癥可以通過減少飲酒、健康飲食和加強體育鍛煉得到預防。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掌握科學的防癌常識是保持自身機體“和諧平衡”健康狀態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