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東莞市水務局局長做客“陽光熱線”欄目,就水環境治理、水質安全、內澇整治等焦點問題回答了網友提問。據介紹,東莞今年出臺了全市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抓好“兩網、兩河、兩庫”建設。同時,為確保水質安全“最后一公里”,小區物業至少每半年清洗消毒一次水箱,并定期把清洗消毒及水質檢測情況在小區公示。
焦點1 水環境治理
2017年杜絕污水直排河涌水庫
近年來,東莞非常重視江河湖庫的水環境治理,全市水環境質量逐年向好,成效初顯。
市水務局局長袁麗群介紹說,目前,建成截污管網1300多公里,建成污水處理廠37座,年處理污水10億噸;自2013年以來完成44條河涌綜合整治;江庫聯網工程水源配置一期工程已通水試運行。今年,出臺了全市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重點抓好“兩網、兩河、兩庫”建設。
預計到2017年,全市污水收集管網基本形成體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大小排污口全面截排,杜絕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涌水庫,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焦點2 內澇整治
三期改造工程年底完成
有市民提出,為什么每年下大雨都會有很多地方水浸?比如下橋水果市場、雍華庭、東縱大道等地。
市水務局排水管理科科長葉淦升回應說,內澇黑點是城市建設過程中建設管網時留下的后遺癥。比如,東縱路以前有一條東縱河,由于建設后把河道縮窄了,導致排水能力不足。針對這一問題,經過近幾年的整治,目前已經有一定的改善,三期改造工程年底會完成,屆時排水能力會有所改善。
葉淦升表示,接下來,水務部門還會在八達路那里推進一項工程,如果這個工程完工,東縱路可以抵御五年一遇的雨水。今年9月7日的降雨,由于實施了工程,效果已經顯現。
焦點3 水質改善
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情況將定期公示
自來水為何會泛黃或出現紅蟲?節目中,不少市民對供水水質提出質疑。有小區居民反映,在家里接水的時候明顯看到有水漬鐵銹之類的情況出現。
市水務局供水管理科科長尤毅回應,造成小區水黃或出現紅蟲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小區的二次供水設施規劃不科學,例如,大部分小區沒有采取環狀管網供水或水池設計容量過大等,都增加了自來水在管道及水池內的停留時間,容易造成水質二次污染;
二是小區內部使用的管網陳舊,早期建設的大部分小區使用的是鍍鋅管,該類管網容易產生鐵銹沉淀,當晚上用水低峰期時,自來水長時間停留在管網內,容易造成水質二次污染。當早上用水時,自來水流動沖刷管壁,將管壁內的沉淀一并從龍頭帶出,從而導致出現黃水、銹水現象。
三是小區的物業管理單位沒有按法規有關規定對二次供水水池進行定期清洗消毒,自來水長時間在水池內停留沉淀,造成水質二次污染所致;根據水務部門過往處理投訴的情況來看,有些小區從來沒有清洗水池,內壁已長滿了青苔、二次供水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四是部分小區物業管理單位的管理重視力度不夠,沒有對二次供水水池采取密封上鎖措施,使得水池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自來水中的消毒劑揮發,降低了消毒功效;同時也增加了蚊蟲飛進水池產卵的可能性,從而導致部分二次供水水池內部滋生了紅蟲。
尤毅說,為保障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水質安全,市水務局編制了《東莞市城市供水管理辦法》和《東莞市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管理辦法》,于2014年頒布施行。根據辦法要求,二次供水管理單位應在清洗消毒完畢后,抽取水樣委托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資質認定的水質檢測機構進行水質自檢,二次供水管理單位必須將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及水質檢測情況定期在小區公告欄進行公示。
市水務局每年都會通過隨機方式選取500個二次供水單位進行水質監測,綜合分析小區供水水質情況。如發現二次供水水質不合格,或小區物業未按規定清洗消毒水箱,依照《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56號)第二十九條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