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2014年度體檢統計資料報告》由北京市體檢中心編寫并發布。該報告匯總了全市多家承擔健康體檢工作的醫療機構的數據。通過統計分析,查出首都前十位重大異常身體指標。
背景
體檢大數據是城市的健康晴雨表
國家《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中指出,“健康體檢是通過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身體檢查,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的診療行為”。
本報告中健康體檢受檢人群為18歲以上成年人。2014年全市健康體檢共3 786 299人次,與2013年對比增加551 920人次。
年度男性健康體檢重大異常指標檢出率前十位:超重肥胖,血脂異常,脂肪肝,血尿酸升高,骨質疏松或減少,血壓增高,轉氨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前列腺增大,視網膜動脈硬化。
年度女性健康體檢重大異常指標檢出率前十位:血脂異常,超重肥胖,骨質疏松或減少,宮頸薄層細胞學檢查異常,脂肪肝,子宮肌瘤,血壓增高,宮頸炎癥,空腹血糖升高,膽囊息肉、結石。
年齡段人群特征:70歲以下男性主要以血脂異常、超重和脂肪肝等為主,70歲以上男性主要以前列腺增大、老年性白內障等為主。80歲以下女性主要以血脂異常等為主,80歲以上女性主要以骨質疏松或減少為主。
第一位
超重與肥胖 檢出率為40.5%
肥胖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集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病理狀態,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癥等疾病有明顯關系,分為單純性肥胖與繼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是病因未明而不伴器質性疾病的均勻性肥胖,約占肥胖人群的95%;繼發性肥胖是由疾病引起的肥胖,以原發性疾病的臨床癥狀為主要表現,肥胖只是重要表現癥狀之一。
超重與肥胖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分別排在第一位,其中,在男性前十排在第一位,在女性前十排在第二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總體檢人數3078863人,男性1662778人,女性1416085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超重肥胖檢出率分別為:40.45%、49.80%和29.48%。18-69歲間的檢出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呈增高趨勢,且增長幅度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在≥70歲人群中檢出率有下降趨勢。
肥胖不僅影響美觀,更是導致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肥胖的防治應從控制可控危險因素入手,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增加體力活動,注意健康飲食。
第二位
血脂異常 檢出率為36.8%
血脂異常是指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成分的增高或降低,主要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脂異常可直接引起一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血脂異常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二位,其中,在男性前十中排在第二位,在女性前十中排在第一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血脂檢測總人數2923517人,男性1567241人,女性1356276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脂異常檢出率分別為:36.75%、42.1%和30.53%,男性檢出率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男性60歲之前,血脂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60歲以后血脂異常率有所下降,考慮與社會應酬減少,并開始注重自身保健有關。女性50歲以前血脂異常率比較低,50歲以后開始逐漸超過男性,考慮與女性雌激素水平不無相關。
血脂異常本身無癥狀、體征,但它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直至心腦血管器質性病變,在人們還沒有覺察時就已經循序漸進。因此,提高健康意識、關注血脂水平是降低血脂異常的首要任務。除摒棄不良生活方式外,控制飲食和加強鍛煉是兩個重要的方面:飲食應注意粗細搭配,谷類為主,輔以適量魚類、瘦肉、豆類、蛋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減少烹飪用油,三餐分配要合理;保持健康體重,堅持有氧運動,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30-40分鐘;2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測量一次空腹血脂,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應每3-6個月測量一次血脂;必要時給予調脂藥物治療。
第三位
脂肪肝 檢出率為24.3%
脂肪肝是大量的脂肪在肝內蓄積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目前診斷主要依靠肝臟超聲檢查。飲酒人群的脂肪肝比例明顯高于非飲酒人群;肥胖對脂肪肝的影響也很大;此外,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也可引起脂肪肝。脂肪肝若長期得不到控制,可逐漸加重并導致肝損傷。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北京市體檢人群脂肪肝檢出率24.26%,在前十項重大異常指標檢出率中排在第三位,其中男性脂肪肝的檢出率為33.78%,女性脂肪肝檢出率為12.91%,男性各年齡段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女性。大多數脂肪肝為復發率極高的慢性疾病,預防勝于治療,患者需要長期接受以飲食、運動、行為修正等為主的綜合治療:針對原發病和危險因素予以干預,如減肥、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等;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是治療關鍵;必要時進行藥物治療。
第四位
骨量減少 檢出率為19.8%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退化為特征,骨強度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松發病率非常高,是一個緩慢改變的過程,前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經常為人所忽視。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有80%左右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分會調查發現65歲以上、絕經女性是骨質疏松的高危因素之一。骨質疏松的發病還與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有關:飲食不規律、不經常運動、吸煙、飲酒、碳酸飲料等也是導致骨質疏松發生的重要原因。
骨量減少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四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五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三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總體檢人數661864人,男性353968人,女性307896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骨量減少檢出率分別為:19.75%、18.15%和21.58%。
骨質疏松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癥狀嚴重時,輕微動作都可能導致骨折。此外,骨質疏松還可能引起脊椎疼痛和變形,佝僂、駝背等,嚴重的駝背會影響肺的舒張功能,引起心肺功能障礙。
35歲以前是骨質增長期,應通過合理飲食、適當鍛煉,儲存更多的骨鈣。35歲之后,更應注意避免骨量丟失:多吃一些魚、蝦、牛奶、雞蛋等鈣含量較高的食物;慢跑、球類運動等負重運動有利于強健骨骼、沉積鈣質;此外,適量的陽光照射可以增加體內活化維生素D的含量,促進鈣的吸收;35歲以上人群每年應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
第五位
宮頸病變 檢出率為16.4%
宮頸癌因為具有較高致死率,且日漸年輕化,已成為威脅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第二大惡性腫瘤。隨著宮頸癌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得到顯著提升,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已明顯降低。實踐證明,早期篩查、及時準確診斷和有效干預治療為降低宮頸癌發病的關鍵,已經受到了廣大醫學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視。2014年體檢數據情況顯示,宮頸薄層細胞學(TCT)檢測異常在女性人群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四位。
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特別是高危型病毒引起的,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到浸潤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這期間任何一次檢查都可以把宮頸癌扼制在初期。因此,需要對廣大婦女從性衛生知識教育著手,使其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積極倡導晚婚少育,有計劃、有準備的選擇懷孕,采取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定期檢查是否感染HPV,積極治療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提倡戒煙戒酒,合理飲食。
第六位
血壓增高 檢出率為13.5%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是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特征的“心血管綜合征”,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醫學上未能發現原因的高血壓為“原發性高血壓”,有明確原因的則為“繼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本身不但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是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及慢性腎臟病等重要危險因素。
血壓增高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六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六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七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總體檢人數3 161445人,其中男性體檢人數為1712781人,女性體檢人數為1448664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壓增高檢出率分別為:13.50%、17.02%和9.34%,各群體的檢出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呈增高趨勢。
原發性高血壓是受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疾病,并常與血脂異常、不良生活方式構成心血管疾病的多重風險,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而高血壓又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可防可控的。長期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壓治療的基石,患者需要認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限鹽、限酒、控制體重。
第七位
子宮肌瘤 檢出率為12.5%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成,其間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婦女。病情輕者一般無癥狀,病情嚴重者常可引起月經紊亂、經量過多及繼發性貧血,增大的肌瘤可引起壓迫癥狀、尿急、便秘、疼痛,肌瘤的退行性變化,也可引起急腹癥、不孕癥。絕大多數子宮肌瘤屬于良性疾病,但也有少數可以惡變,文獻報道惡變率為0.13%-1.39%,更有介于良性與惡性之間的交界性病變。
子宮肌瘤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七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婦科B超檢測總人數1184111人,子宮肌瘤檢出率為12.48%,檢出率在40-49歲及50-59歲明顯升高,隨年齡增長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原因不能用單一因素解釋,可能是年齡、肥胖、妊娠和流產史、種族、吸煙、飲酒、血壓和運動、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針對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可以進一步減少子宮肌瘤的發病,此外,還應定期參加婦科普查,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指導女性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做好預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第八位
尿酸升高 檢出率為12.5%
持續的血尿酸升高稱為高尿酸血癥,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性疾病,它不僅會引起痛風和關節損害,還會引起血管內皮和腎臟的慢性損害,總體表現為高發生率、年輕化、男性高于女性,南方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高的趨勢。高尿酸血癥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因素關系密切。
血尿酸升高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八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四位,而女性血尿酸升高未列入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排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血尿酸檢測總人數2753339人,其中男性為1479133人,女性為1274206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檢出率分別為:12.45%、18.51%和5.42%;女性人群檢出率隨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
高尿酸血癥的防治目的主要有:控制高尿酸血癥預防尿酸鹽沉積;預防痛風發作;防止尿酸結石形成和腎功能損害。具體而言:要控制飲食總熱量,進而控制體重;限制飲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攝入;每天飲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戒煙;如果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不明顯,可適當加用降血尿酸藥物。
第九位
血糖升高 檢出率為10.3%
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達11.6%,死于糖尿病并發癥的人數高居世界首位。
空腹血糖升高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九位,在男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八位,在女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九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血糖檢測總人數2990216人,其中男性為1602040人,女性為1388176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空腹血糖異常檢出率分別為:10.25%、12.48%和7.67%,各群體的空腹血糖升高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呈增高趨勢,30歲之前增長比較緩慢,30-39歲年齡段之后呈明顯上升趨勢,而70-79歲年齡段后則再次趨于平緩,女性甚至略微下降。
持續的空腹血糖升高會導致全身多個系統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嚴重時甚至出現心肌梗死、腦卒中、腎衰竭等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應高度重視血糖升高,延遲、預防糖尿病發生,防止血管并發癥。認識到血糖升高的危害,定期健康檢查、監測血糖;嚴格控制飲食,如限制高熱量、高脂肪以及高鹽飲食,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增加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控制理想體重;戒煙戒酒,改變不良習慣。
第十位
轉氨酶升高 檢出率為9.8%
轉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與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以ALT為主,是肝功能檢查的主要內容。ALT檢測不僅用于評估肝臟功能,同時也對評估全身健康狀況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飲食結構、社交活動等方面的改變,營養過剩的現象越來越重,脂肪肝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而脂肪肝患者常合并有明顯的肝臟功能損傷。有資料顯示,血尿酸是轉氨酶水平變化的獨立影響因素,對ALT、AST水平影響較大。
ALT升高在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十位,其中,在男性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中排在第七位,而女性ALT升高未列入前十位重大異常指標排名。本次統計結果顯示,ALT檢測總人數3047306人,其中男性為1642282人,女性為1405024人。總體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ALT升高檢出率分別為:9.83%、14.07%和4.87%,男性人群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各年齡段人員檢出率,男性在30-39歲達到高峰,隨后人群檢出率隨年齡增長而呈下降趨勢,而女性延后至50-59歲達到高峰。
由于引起ALT升高的原因很多,所以對ALT升高一定要區分升高的原因,盡可能做到對因治療:肥胖者易并發脂肪肝,而脂肪肝又易造成肝功能損傷,故應通過飲食調節和適當運動等方式降低體重;大量喝酒可造成肝功能損害,應限制酒精攝入;定期體檢,注意尋找引起ALT升高的影響因素,從而針對病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必要時藥物治療,譬如保肝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