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辦公室主任 陳偉偉
6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我國居民平均每天多吃了3.8克的脂肪,成人超重率從22.8%長到了30.1%,高血壓患病率從18.8%上升至25.2%,糖尿病患病率激增到9.7%。這表明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較大,導致慢病增多。
針對這些變化,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以及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辦公室主任陳偉偉,為您詳細解讀。
相當于每天多吃了一兩半烤羊肉串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有所改善。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數疾病外,多數慢性病標化死亡率下降。但膳食結構變化大,脂肪攝入超標,超重肥胖問題凸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上升明顯。
脂肪攝入過多。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172千卡,比10年前減少81.5千卡,但通過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在下降,脂肪供能比在升高。數據顯示,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脂肪攝入量為80克,比10年前增加3.8克,供能比為33.15%,超過國際上推薦的上限30%。
記者估算發現,按1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算,約等于國人每天多攝入68.42千卡熱量,約7.6克脂肪。
記者查閱《中國食物成分表》顯示,100克烤羊肉串、鴨肝、豬肥肉的脂肪含量分別是10.3克、7.5克、88.6克。換算下來,就相當于國人每天多吃了約1兩半烤羊肉串,或2兩鴨肝、8.6克肥豬肉。
三成人超重。“有人預言,肥胖將成為壓倒美國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實上,中國人更胖不起。”全程參與此次報告工作的陳偉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與歐美人相比,中國人的肥胖更多地伴有代謝異常,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更高。
此次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遠高于2002年的18.8%,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到9.7%。超重率更是高達30.1%,肥胖率為11.9%。難得的是,居民平均每天烹調用鹽10.5克,較2002年下降1.5克,但仍遠高于6克的推薦量。
仍有人營養不良。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除脂肪攝入過多外,雜糧類、豆類和奶類不能滿足需要,蔬菜、水果仍然不夠,鈣、鐵、維生素A、D等營養素在部分人群中缺乏依然存在。丁鋼強說,與營養過剩并存的是營養不良。數據顯示,成人營養不良率為6.0%,比2002年降低2.5%。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2%和9.0%,10年來分別降低3.1%和4.4%。
丁鋼強表示,營養不良主要與我國城鄉發展水平不平衡有關,貧困地區發生率較高。有媒體報道稱,四川省大涼山地區部分貧困村民一年只能吃上3次肉。此外,城市老人過度節食、兒童青少年挑食偏食等也是重要原因。丁鋼強說,國家非常重視貧困地區的營養不良問題,已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營養包計劃”等。
平均身高有所增長。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厘米和155.8厘米,平均體重分別為66.2千克和57.3千克。與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體重均有所增長,尤其是6~17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增幅更加顯著。丁鋼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身高的增長說明國人營養總體上有所改善,這是個可喜的變化。
不過,根據2014年全球男性身高排行榜的數據顯示,日本成人男子平均身高從二戰后初期的160厘米左右“躥”到170.7厘米,比中國人還高。丁鋼強認為,這可能與戰后日本重視青少年營養教育、身體鍛煉等因素有關。
“健康行動力”不足,營養意識不夠
在評價我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10年間的變化時,丁鋼強、陳偉偉都給予了肯定,認為進步可喜,但問題依然嚴峻。近些年來,國家在慢性病防控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國人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但脂肪攝入仍嚴重超標,超重率、高血壓患病率等仍呈上升趨勢。
陳偉偉認為,慢性病的發生主要與高鹽高油等不健康飲食,吸煙、過量飲酒、鍛煉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從此次報告公布的慢性病風險因素來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如現有吸煙人數超過3億,飲酒者中有害飲酒率為9.3%,成人經常鍛煉率僅為18.7%。大家都知道吸煙酗酒傷害健康,鍛煉有利健康,但“知易行難”,從有健康意識到付出行動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我搞慢病防控這么多年發現,國人‘健康行動力’差,與社會的支撐環境和氛圍缺乏也有很大關系。”陳偉偉說,家附近沒有適合的鍛煉場所,公司鼓勵運動的文化氛圍不濃等,都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行動。
“很多慢性病都是吃出來的。”在丁鋼強看來,國人在營養上得分不高,最主要還是營養知識太缺乏,意識不夠,有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愿意改變大吃大喝的習慣。
很多人認為,多吃幾口或少吃幾口有什么關系,但就“這幾口”,長年累月就可能引發身體的大問題。國人多吃出來的脂肪,就相當于你每天都多吃了幾口肥肉、幾個羊肉串等。
如果不通過鍛煉消耗掉,它們就會在體內沉積,導致內臟脂肪增加,給血管“添堵”,影響胰島素分泌,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風險。吃的時候我們享受口腹之欲,但要鍛煉掉這些熱量很不容易,比如吃一個雞翅要走3000步。
慢病預防要靠自己
“我對中國的慢病防控未來還是樂觀的,目前的措施還是有效果的。”陳偉偉說,以高血壓為例,雖然患病率上升明顯,但控制率和就診率都在下降,腦卒中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明顯遏制。這表明慢病防控的“后端”做得不錯,但“前端”,即預防,仍需下大力氣。除了戒煙限酒、及時疏解壓力外,大家還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每天吃夠20~30種食物。丁鋼強說,這并非不可能,蔥姜蒜之類的也算。谷類、蔬果、牛奶和豆制品、肉類每天都要吃。蔬菜每天吃5種以上,吃夠約1斤,深色蔬菜盡量占一半以上,主食不能頓頓白米白面,應多吃玉米、紅薯等雜糧。
不舒服的食物要少吃。油炸、麻辣食品吃太多,會導致面部長痘、胃腸不舒服,這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告”,出現以上癥狀時應少吃。“太舒服”的食物也不宜多吃,做得過于精細、特別香甜的食物,很可能放了過量的油、糖。
自己動手合理搭配。研究發現,31%自己做飯的人每天能吃到5份以上的蔬果,不做飯的僅有3%能做到。烹飪時應用平底鍋,能減少油的攝入。
合理借助小工具。陳偉偉說,他有兩個運動“利器”,一個是手機上的計步軟件,督促他多年來日走萬步;另一個是床邊的體重秤。“早晨的體重相對恒定,它會告訴你昨天的故事,如果增加了一定是因為你昨天吃得太多、動得不夠,今天就一定要注意少吃多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