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阿里巴巴也好,還是春雨,他們都是互聯網醫療,而我們要做的是移動互聯網醫療。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醫療,馬上就要過時了,馬上就要死了。今后更多的是移動互聯網醫療。”倍肯集團執行總裁劉光中在接受中華康網專訪時這樣斷言。
(圖為倍肯集團執行總裁劉光中)
倍肯布局醫療大領域
涉足“升級版”互聯網醫療
倍肯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有22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檢驗領域的領軍的企業。劉光中介紹,在倍肯的發展前期,公司一直是集中所有精力和技術來做專業的化驗、檢驗,大約從5年前開始,倍肯計劃涉足更廣的醫療領域。
之所以做這樣的變化,倍肯有自己的考量。
原本倍肯所專注的檢驗化驗,僅僅是醫療產業的一個細分領域,但“醫療這個概念比化驗大。就相當于我們原本是做化驗室的,現在開始做一家醫院,那么醫院包含的東西內容就大了。”在劉光中看來,公司的規劃是由專業化驗向整體醫療領域的轉變。
作為一家務實的企業,倍肯已經有所動作。以倍肯在軍隊這塊的業務為例,原本只是做軍隊的化驗和檢驗,那么在新的發展規劃下,會做到整個軍中的救護所,“在救護所里面,包括手術、急救,包括藥房,包括檢驗,包括防疫等等這一系列的東西,我們都已經開始在做。”
而涉足互聯網醫療,正是倍肯在順應時代潮流,在醫療產業布局中走的一步棋。
劉光中直言,所有的東西如果不跟互聯網掛鉤,就只有死路一條,“那么我們做醫療也不例外。當然醫療的互聯網程度,現在發展的程度比別的程度差很多,但是醫療往互聯網走,這個是必然的一個趨勢”。
在劉光中看來,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春雨醫生,他們都是互聯網企業往醫療層面走,與他們相比,倍肯所要規劃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更像是“升級版”――移動+互聯網醫療。
他坦言,“(傳統意義的)互聯網醫療,馬上就要過時了,馬上就要死了。更多的是移動互聯網醫療”。他拿微信舉例。現在都用微信,即使你現在不回家,也不用守在電腦上去跟人家聊天了。那么現在大眾使用的微信、手機QQ,都是移動互聯網。
劉光中認為,做互聯網醫療也是一樣道理。“倍肯所規劃的其實直接跨入了第二代,就是稱為移動互聯網醫療的這個概念”。
借助傳統醫械企業優勢
實現健康剛需“+互聯網”
作為傳統的醫療檢驗企業,在專業背景、醫療資源上都比互聯網企業更有優勢。與傳統的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互聯網+醫療”不同,倍肯實際上是“醫療+互聯網”。
劉光中認為,傳統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更多的是以量取勝,“不管賺不賺錢。先把錢燒進去,把別人燒死了。然后這一塊市場就變成自己的了,然后他的用戶規模大了,然后他才開始賺錢。那么這個前提是,你必須有大量的錢來燒,如果說沒燒死別人,也可能燒死自己。但是我們對移動互聯網醫療的概念不是這樣的”。
他透露,倍肯進入互聯網醫療,就是要做一些剛需的移動互聯網醫療。所謂剛需就是,一個得了糖尿病的患者,是終身帶病生存,因此患者對病情的監測、藥物藥量的調整是必須的,這就是剛需。但現在的很多可穿戴設備,其娛樂性遠大于實用性,以智能手環為例,帶了能計步,確實可以促進運動,但依存性太差,也不是剛需。
劉光中對倍肯的移動互聯網概念做了闡述,“我們做的,就是像糖尿病,你是必須看的,你不看,藥吃多了也不行,藥吃少了也不行,那么你就必須監測。那么只要你成為我的一個用戶,那么這個用戶,就是我的一個盈利點。”
倍肯將建醫生團隊支持
盈利模式雛形初現
當前的移動醫療產品,多以泛健康產品為主,以春雨醫生為例,主打醫生咨詢,輕問診。但春雨醫生的盈利模式仍未明確。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家政策是禁止網上問診開處方,因此導致春雨無法將醫生資源線下轉化。而春雨醫生本身沒有實體醫院,或者醫療產業做支撐,也是盈利模式無法形成閉環的一個重要原因。
春雨并不是國內唯一一個盈利模式不明朗的移動互聯網企業。相比這些先行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倍肯的思路要清晰的多。
劉光中透露,目前產品定位方面,是介于專業與非專業之間,超越篩查級產品,略低于醫用級產品,其診斷數據能為醫生提供診斷依據的那種,而這些在倍肯自身專業背景下,達成目的并不困難。
與上文中提到的春雨等企業一樣,所有涉足移動互聯的企業最終面臨的都是用戶轉到線下盈利的問題,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需要有醫生資源做支持。
劉光中透露,在醫生資源方面,倍肯已經與中國醫師協會、武警總醫院、301醫院等三甲醫院合作,未來將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專家團隊;而在解決用戶普通醫療需求方面,倍肯打算自己培養的有執業資格的醫生做一些初步的診斷和篩查。
另外,劉光中還告訴中華康網,倍肯在基層醫療市場的布局遠遠超過其他國內的醫療企業,“我們在11個省市、19個縣市里,建立起服務站,覆蓋了全國約1200多家鄉鎮衛生院。每年在這些服務站的維護上,大約要花費600多萬”。
即將組建的頂級醫生團隊,也會定期下去基層服務站進行會診、支持。在劉光中看來,基層醫療市場的全覆蓋,可能才是未來倍肯布局“+互聯網”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