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躁狂癥可以說是一個很普遍很常見很易發的心理疾病,因為它具有傳染性。我們每天穿梭在城市公交中,要如何去克服這個難題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公交躁狂癥越來越常見且能傳染,還與兩大心理效應分不開:
一是榜樣示范作用。行為主義經典條件反射上的“強化”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某些人在看到別人在公共場合的反應后,也會出現類似的反應。
二是觀眾效應。公交車是一個公共場合,有很多的人在里面,由于他人的存在會使人的心理發生微妙的變化。當發生積極性的變化時,心理學上稱為社會促進效應,很多在有人的情況下,會表現得比較好,就是這樣一種效應。發生消極性的變化時,稱為社會干擾效應,“人來瘋”類的人,越是人多,行為表現越是離譜。
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讓自己不舒服不順心的事情時,情緒變壞而與他人發生沖突,關鍵要是學會自我調節,讓自己的心理經常處于平衡狀態,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1、客觀環境上,避免高峰期出行,盡量選擇舒適的乘車環境。
2、自身舒適度上,選擇寬松休閑的服裝,以透氣排汗為佳。
3、合理宣泄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4、嘗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多一些理解和體諒等。
在公共場合中,更多時候要求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樣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會患上公交躁狂癥,社會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和諧。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