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精神與軀體與生俱來,人活著就會有精神。精神就是一個人認識世界,思考問題,感受人生,實踐社會的過程。精神是軀體無形的CEO,人的一切活動皆有精神支配。人一生中可能不會患軀體疾病,但卻不能不面對形形色色的精神問題。了解精神衛(wèi)生,打開心結,快樂做人――從“心”開始!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黃彩英
“好學生”患精神障礙
――從“懶”字開始
小超是一個17歲的男孩,長得很帥氣,從小性格內向,不善言語,雖不引人注意,但卻一直是學校公認的“好學生”。早在2008年3月開始,老師反映小超忽然變了,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發(fā)呆,作業(yè)寫得很潦草,有時做了也不上交,推說沒做,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父母開始擔心了,他們發(fā)現(xiàn)小超更不愿說話了,問什么都只是點頭或搖頭,這是怎么回事呢?
父母的心情小超感覺不到,不喜不怒,總是一個人呆著,不出門,也不和其他同學朋友玩,他們以為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了什么委屈,于是坐下來和他談,可是談了半天,卻什么也得不到。父母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談話時小超的眼睛總是定定地看著前方,目光呆滯。好象在聽,又好象什么也進不了他腦子。他們想不明白這究竟是怎么了,心中的疑惑沒法釋懷,不敢面對,更不敢隨便向人詢問,就只有“耗”著,聽天由命了。
一年后,小超開始拒絕出門,更不愿上學。有時突然會無故笑一下,有時又突然自言自語,嘟嘟囔囔,不知說什么。有時大聲叫或跺腳,嚇得不知所措,問之又說:“沒什么。”父母坐不住了,遍尋“高人”,卻被認為是“鬼上身”,逐帶小超四處拜神驅鬼。可是沒有用,小超更“懶”了,“懶”起床,“懶”說話,“懶”做事,甚至洗澡涮牙更衣吃飯也“懶”了,提醒了也不愿做,對父母的指正和批評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不理不睬。他可以6個月不理發(fā),2個月不洗澡更衣,1個月沒有兩句話。父母這才驚悟,孩子是否生病了,于是帶他到心理門診就醫(yī),診斷結果為“精神分裂癥”。
小知識:
精神分裂癥表現(xiàn)多樣,可以劃分為,偏執(zhí)型、青春型、緊張型和單純型等。其中精神分裂癥的單純型就是以退縮、懶散為其突出表現(xiàn)。病人開始時,出現(xiàn)無故的疲勞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學習能力下降,后逐漸出現(xiàn)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縮,情感淡薄,生活懶散,興趣喪失。他們往往被誤認為是“懶惰”,是思想問題。而患者本人又認為自己“沒病”,而拒絕就醫(yī),容易為人忽視。生活中,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變得很懶,又無法解釋,應盡早就醫(yī),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文:黃彩英)
本文系黃彩英醫(yī)生授權發(fā)布,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