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的患者,做完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的手術后,會出現癥狀復發。這時應該怎么辦?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姜亮
點擊鏈接,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做完手術就能“一勞永逸”嗎?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
術后出現癥狀反復時,一般是患者再次勞累或者受涼。多數是長期不注意“坐姿、活動、背肌鍛煉”的結果。多數情況下,好好臥床休息1-2星期后,癥狀可自行緩解。
少數患者癥狀持續,還可再次手術。但再次手術時,手術風險、創傷會比第一次大一些。必須手術的情形(適應癥)與上一次手術時的一樣。如果保守治療6個星期無效,還可以選擇再次手術。不需要“因病諱醫”,也不必急于再次手術--手術是沒有辦法的好辦法。(北醫三院 姜亮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打個比方,手術類似救火,不可能根治火災隱患;但是再次出現火災,還能再救--再次手術。最好的是平時的預防--自我保健。
點擊鏈接,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脊柱手術:做不做?誰來定?
患者中常見的一種心態是盲目相信手術的“威力”,盼望通過手術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問題是:手術不可能解決疾病的基本因素--“衰老+勞累”。因為這個病因治不了。如果真的能治,就可以“長生不老”+“永遠勞動”。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的病因都是衰老+勞累。勞累并非就是體力勞動,而是長時間的伏案工作、開車、坐車、家務、電腦、打牌、織毛衣、玩游戲等。例如:近年來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因為學習姿勢不佳、玩電腦游戲,早早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的現象越來越多。(北醫三院姜亮原創 引用請注明出處)衰老是人之常情、自然規律。衰老的發生比我們一般想象的來得要早。北歐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4~18歲青少年中,9%出現椎間盤“變黑”(black disc--詳見圖片)---反映椎間盤退變(也就是老化)。這說明,椎間盤的衰老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北醫三院姜亮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iPad等高級游戲機的出現,將加重這一情況。
老年時的腰椎磁共振(MRI)
手術僅僅能夠解決兩個問題:1、神經受壓(手術可解除神經受壓);2、脊柱支撐功能不足(手術植骨融合+內固定--也就是“打釘子”)。(北醫三院姜亮原創 引用請注明出處)
頸椎術后相鄰節段可以再次出問題,可能性是5-10%,稱為相鄰節段退變。理論上,人工間盤(價格高昂)可以減小這種可能性,但實際上似乎差不多。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也是一樣。
1、最經典的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是“開窗法 腰椎間盤切除術”。這種手術是切除了突出的椎間盤,解除了神經壓迫。一般術后癥狀緩解70%,術后復發率5-10%。一般切口4-5cm(因人而異,例如胖人傷口長),術后恢復1-2天出院。手術在直視下完成,手術風險較小。
因為這種手術僅僅切除了10~20%的“壞的”椎間盤,相對“好的”椎間盤還保留著--僅僅是相對。繼續以前的生活、工作方式,術后復發的可能性為5~10%。
2、第二常見的手術是“打釘子”。一般手術大一些、并發癥多一些、恢復慢一些。對于必須的病例是“沒有辦法的好辦法”。即便打了釘子,這個“被固定”的節段是沒問題了,但相鄰的節段會繼續老化,一般再次出問題的可能性還是5-10%。
3、“微創”是當今的熱門,種類繁多,即便在歐美也屬于嘗試階段。(1)射頻、臭氧、激光--傷口1cm,適用于病情輕微的患者。大致目標都是讓衰老的椎間盤縮小,減壓效果間接,不可能停止“退變”。(2)椎間盤鏡--傷口2cm,身體內的操作如同切開手術,僅僅是表面的傷口減小。(北醫三院姜亮原創 引用請注明出處)
英國的數據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手術組與保守組,5年之后的身體情況相似--區別在于,手術的患者恢復快,能夠盡早恢復工作。
綜上所述,即便手術,自己的保護依舊重要:注意姿勢、勤活動、加強背肌鍛煉(小燕飛、蛙泳、頂墻等)。不能臨時抱佛腳。避免復發需要終生預防。
當通過保守治療(主要是臥床休息),術后復發的癥狀大致好轉后,還是需要注意自我保健。
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腰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
請點擊鏈接,參考典型病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 21歲女性,開窗法腰椎間盤切...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