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inf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過飛沫傳播,臨床上有急起高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臟病患者易并發肺炎。流感在流行病學上最顯著特點為:突然爆發,迅速蔓延,波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流行 一般均發生在冬季,而南方多發生在夏季和冬季)。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內,并在細胞內進行復制。新增殖的病毒顆粒從細胞膜上芽生,借神經氨酸酶的作用而釋放出來,再侵入其它上皮細胞。
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與脫落,露出基底細胞層。突出表現為局部炎癥,同時引起全身中毒反應,如發熱、身痛和白細胞減少等,但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癥。約于第5病日基底細胞層開始再生,先為未分化的移行上皮,2周后新的纖毛上皮形成而恢復。以上為單純流感過程。其主要病變損害有呼吸道上部和中部氣管。
病毒侵襲全部呼吸道,整個呼吸道發生病變,致流感病毒肺炎。此病變老年人、嬰幼兒、患有慢性心、肺、腎等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易發生。其病理特征為全肺暗紅色,氣管與支氣管內有血性液體,粘膜充血,纖毛上皮細胞脫落,并有上皮細胞再生現象。粘膜下有灶性出血、水腫和輕度白細胞浸潤。肺泡內有纖維蛋白與水腫液,其中混有中性粒細胞。肺下葉肺泡出血,肺胞間質可增厚,肺泡與肺泡管中可有透明膜形成。如有繼發感染,則病變更復雜。
人體感染流感后主要產生3種抗體:①H抗體:是主要的保護抗體,具有株特異性,能中和病毒,可防止再感染;但在抗原漂移時保護作用減弱,抗原轉變時則失去保護作用;②N抗體:其主要是抑制病毒從細胞表面釋放再感染其它細胞,減少病毒增殖,因此,在個體保護和限制傳播方面有作用;N抗體也具株的特異性,由于N變異較慢,故在一定時期內常有廣泛交叉;③NP抗體:有型特異性,無保護作用,只有感染發病后才升高,疫苗接種后一般不升高;在流感免疫中,除呼吸道局部的SIgA抗體起主導作用外,血清中的中和抗體(IgG和IgM)也具有保護作用。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