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由于膈肌下移、收縮效率減低以及氣道阻力增加和胸肺有效順應性減低,往往動員輔助呼吸肌參與呼吸過程。因此,即使在安靜情況下,病人的呼吸常以上胸廓活動為主。在急性加重期,輔助呼吸肌的作用更加明顯。這種以胸式呼吸為主的表淺呼吸既不能保證肺臟有效的通氣量,又易引起呼吸肌的緊張,增加耗氧量,誘發呼吸肌疲勞。運用膈肌做深緩呼吸(腹式呼吸),改變輔助呼吸肌參與的不合理的淺速呼吸方式,有利于提高潮氣容積,減少無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氣量,改善氣體分布,降低呼吸功耗,緩解氣促癥狀。
腹式呼吸是主要靠腹肌和膈肌收縮而進行的一種呼吸,關鍵在于協調膈肌和腹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吸氣時放松腹肌,膈肌收縮,位置下移,腹壁隆起;呼氣時,腹肌收縮,膈肌松馳,回復原位,腹部凹下,增加呼氣潮氣容積。呼吸運動中,盡可能減少肋間肌以及輔助呼吸肌做功,使之保持松弛和休息,減少能量消耗。
鍛煉方法:根據病情,鍛煉時可取臥位、坐位或立位。如取臥位,兩膝下可墊軟枕,使之半屈,腹肌松馳。首先應全身肌肉放松,包括緊張的輔助呼吸肌群。由于腹式呼吸的外在表現為腹部的隆起和下陷,因此,在呼吸中應注意腹部的活動。通常將左、右手分別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便于觀察胸腹運動情況。即用一手按在上腹部,呼氣時,腹部下沉,該手稍微加壓用力,以進一步增加腹內壓,促使膈肌上抬;吸氣時,上腹部對抗該手的壓力,徐徐隆起。這樣患者可通過手感,了解胸腹活動是否符合要求,注意及時糾正。要求靜息呼吸,經鼻吸氣,從口呼氣,呼吸氣應該緩慢和均勻,吸氣時可見到上腹部鼓起;呼氣時可見到腹部凹陷,而胸廓保持最小活動幅度或不動。逐漸延長呼氣時間,使吸氣和呼氣時間之比達到1:2~3。
腹式呼吸鍛煉初始,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動作要領掌握以后,可逐漸增加次數和每次的時間。并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在臥位、坐位或立位以及行走時,隨時隨地進行鍛煉,力求形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呼吸方式。
在上述腹式呼吸鍛煉的基礎上,可進行全身性的呼吸體操鍛煉,即腹式呼吸和擴胸、彎腰、下蹲等動作結合在一起,起到進一步改善肺功能和增強體力的作用。
方法:可取臥位、坐位或立位,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節:長呼吸。身體直立,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氣,口呼氣。先練深長呼氣,直到把氣呼盡,然后自然吸氣,呼與吸時間之比為2∶1或3∶1,以不頭暈為度,呼吸頻率以每分鐘16次左右為宜。
第二節:腹式呼吸。直立位,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做腹式呼吸。吸氣時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腹肌緩慢主動收縮,以增加腹內壓力,有利于膈肌上提,將氣緩緩呼出。呼吸應有節律。
第三節:動力呼吸。隨著呼氣和吸氣做兩臂放下和上舉。
第四節:抱胸呼吸。直立位,兩臂在胸前交叉壓緊胸部,身體前傾呼氣;兩臂逐漸上舉,擴張胸部,吸氣。
第五節:壓腹呼吸。直立位,雙手叉腰,拇指朝后,其余4指壓在上腹,身體前傾呼氣,兩臂慢慢上抬吸氣。
第六節:下蹲呼吸。直立位,雙足合攏,身體前傾下蹲,兩手抱膝呼氣,還原時吸氣。
第七節:彎腰呼吸。取立位,雙臂腹前交叉,向前彎腰時呼氣,上身還原兩臂向雙側分開時吸氣。
第八節:行走呼吸。走兩步吸氣1次,再走5步呼氣1次。
以上每節自然呼吸30秒。鍛煉次數和時間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