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酒精的慢慢醞釀,眾多動物會在這番醞釀之下發揮其深層的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中醫中常用動物泡酒這一說法,蘄蛇,屬蝮蛇科、蝮蛇屬,蘄蛇全身黑質白花,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又叫褰鼻蛇,五步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間或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屬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也叫“佛指甲”,蘄蛇產于蘄春蘄州龍峰山,兩湖、三角山一帶,喜食蛙、蟾蜍、蜥蝎、鳥、鼠等,成長極慢,現也成為瀕危動物,蘄蛇味甘咸、性溫,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等藥效,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對于蘄蛇泡酒的一些知識。
蘄蛇酒,藥物組成,生黃耆3兩,當歸2兩,白術1兩,茯苓1兩,防風5錢,羌活5錢,荊芥穗5錢,紅花3錢,生甘草1兩,銀花2兩,蟬蛻5錢,白蒺藜5錢,苦參2兩,白花蛇(全具,酒浸3日,去皮骨,用肉)。
蘄蛇酒是漢族傳統藥酒,起源于明代。蘄蛇又名白花蛇、百步蛇。其名始于蘄州。蘄州有“四寶”:即蘄蛇、蘄龜、蘄竹、蘄艾。在《蘄州志》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均有記載。《本草綱目》曰:“白花蛇,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能“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性驚風、搐搦、瘰疬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等。其中蘄州濱湖出產的白花蛇酒,即蘄蛇酒,聞名遐邇,至今仍流傳著此酒治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