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外表看起來就好像人參一樣,有著干癟的表皮,而且它的橫切面是像鋸開的木頭一樣的,是一圈一圈的,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在中醫五行理論中,春季對應的是肝臟,因此,調養肝氣對于春季的養生至關重要,黃芪作為補氣佳品,在春季生發的季節能夠起到一定的補氣作用,黃芪的功效究竟有哪些呢?
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黃芪增強免疫功能,對干擾素的作用,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改善心功能,降壓作用,保肝作用,調節血糖,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激素樣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癥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臨床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參,有效而無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采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