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蘄蛇是什么,了解蘄蛇的基本簡介,以及其外貌特征,了解藥品的簡述,掌握用藥禁忌,化學成分,以及其藥理作用,以及其臨床作用,掌握其臨床作用,了解其常用配方,以及文獻論述,掌握其生物特性,以及生態環境,以及冬眠,活動周期,發情期以及交配期,產卵期,在其藥材炮制以及藥物鑒別時,掌握其鑒別要點,了解其化學鑒別,以及性狀鑒別的特點。
蘄蛇,別名為大白花蛇、棋盤蛇、五步蛇、百步蛇。性味歸經為甘、咸,溫,有毒。歸肝經。有祛風,活絡,定經的功效。該品為蝰科動物五步蛇的干燥體。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凈,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干燥后拆除竹片。屬腹蛇科、腹蛇屬,咬人后五步即死。蘄蛇全身黑質白花,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又叫白花蛇,褰鼻蛇。
藥理作用,蘄蛇蛇毒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LD50)在8.9毫克以下,臨床死亡率為24%;把蘄蛇蛇毒作皮下注射時,在低至0.01%的濃度下即可以引起小白鼠和家兔注射部位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出血甚至發黑壞死。給家兔靜脈注射粗毒2毫克/公斤體重(〈1/2LD50〉劑量時,可使血液完全不凝固。在試管內,0.1%粗毒溶液0.1毫升能使家兔血漿(0.1毫升)發生凝固。這說明蘄蛇毒有"抗凝血"與"促凝血"雙重作用。
鑒別要點,方勝紋,連珠斑,佛指甲,龍頭虎口。理化鑒別,藥材的聚丙烯酰胺凝膠蛋白電泳譜帶特征區別于其他蛇類中藥。性狀鑒別,本品呈圓盤狀,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m。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口較寬大,習稱“龍頭虎口”。上頜有長毒牙1對,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形斑紋17~25個,多為24個,其“V”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接,習稱“方勝紋”,有的左右不相接,雖交錯排列。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顯露突起,兩側具有多數肋骨。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鱗片1枚,習稱“佛指甲”。氣腥,味微咸。以頭尾齊全、條大、花紋斑塊明顯、內壁潔凈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