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以前就一直有研究哪些動物的身體部位吃了對人體有益,熊膽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被人們所眾所周知,熊膽為熊科動物黑熊或棕熊的膽囊,干燥膽囊呈長扁卵形,上部狹細,下部膨大,長10~20厘米,寬5~8厘米,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顯光澤,有皺褶,囊皮薄,迎光視之,上部常呈半透明,研究發現熊膽汁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殺蟲止血的功效,所以古時候人們便通過獵殺黑熊獲取熊膽入藥,因熊類數目不多又不好捕殺,市面上的熊膽價格高居不下,那么熊膽的價格為什么會開始下降呢?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東方傳統醫學使用脫氧熊膽酸已有3000年歷史,而熊是唯一能大量產生膽酸的哺乳動物。脫氧熊膽酸具有溶解膽結石的作用,且具有毒性小、劑量小的優點。是70年代以來治療膽固醇型膽結石的有效藥物,之后又發現尚有降血脂、降血糖、鎮痙、抗驚厥、溶血和脂酶促進作用。所以在臨床用于膽石癥、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管炎等疾病的治療。因其具有的作用對人類的健康幫助很大,熊膽的價格也就很是貴重。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慢慢的人們發現熊膽完全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人工藥品和更容易采集的草藥來替代,中華國醫醫藥協會香港地球仁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至少有54種草藥具有與熊膽相似的功效,包括:常春藤、蒲公英、菊花、鼠尾草、大黃等。加上在1954被認為是唯熊不可取的脫氧熊膽酸首次在日本成功合成之后,熊膽的價格便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自發的保護黑熊,禁止獵殺獲取熊膽,許多西方國家都已經開始生產人工合成的脫氧熊膽酸,我國也有進口,加上熊膽并非不可替代,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沒有以往那般貴重,但作為一味名貴的中藥,價格相比較其他的中草藥還是略貴。